近日
南京一位老人去野外釣魚
5天后突發高熱、嘔吐、腹瀉
就醫后被確診為
蜱蟲叮咬引起的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且已發生肝損傷和心肌損傷
什么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由大別班達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以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征,常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如不及時診治,病死率可高達20%。這種病目前尚無疫苗也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及時對癥支持治療可減少重癥和死亡。
圖源:中國疾控中心
該病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于春夏季,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且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發生感染。在有相關疫情發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的居民,以及前往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發病風險與蜱蟲叮咬因素密切相關。
“五一”小長假臨近
游山玩水、賞花踏青
千萬別忽視了蜱蟲這個草叢“殺手”
被叮咬后處理不當
可能面臨致命風險!
小小身體 暗藏“殺”機
蜱蟲是一種吸血節肢動物,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它的身形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但吸飽血后,體形能膨脹到黃豆粒大小。
蜱蟲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和原蟲,并引發多種疾病,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森林腦炎、Q熱、蜱傳斑疹傷寒、萊姆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等,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
被叮咬后“四步走”
拔:正確拔出蜱蟲
先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再用小鑷子盡可能貼近皮膚輕輕夾住蜱蟲頭部,垂直皮膚方向把蜱蟲拉出。
由于蜱蟲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膚吸血后很難拔出。如果蜱蟲深入皮膚,請盡快到正規醫院處理。
清:徹底清潔傷口
拔出蜱蟲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叮咬部位和雙手,并用酒精或碘酒消毒,避免感染。
觀:密切觀察癥狀
叮咬后兩周內,密切觀察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惡心、腹瀉、食欲缺乏等疑似癥狀,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蜱蟲叮咬史。
存:保存蜱蟲樣本
可以將拔出的蜱蟲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若后續出現癥狀,可將其提供給醫生或屬地疾控機構,便于檢測和診斷。
預防蜱蟲“五部曲”
穿對衣
勿在草地、灌木叢、森林等蜱類主要棲息地久留,盡量穿長袖衣褲、長襪,減少皮膚裸露。盡可能穿淺色衣物,便于發現蜱蟲。
噴對藥
可在裸露的皮膚上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驅避劑,以有效防止蜱蟲附著。但需注意,驅避劑的使用應按照產品說明進行,避免過量。
走對路
盡量選擇石板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行走,避開草叢、灌木叢等蜱蟲活動區域。
查全身
戶外活動后,進入室內前應認真檢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溝、頭皮、耳后等隱蔽部位。如果攜帶寵物進行戶外活動,還應仔細檢查寵物的體表,看是否有蜱蟲附著。回家后,應及時更換衣物并洗澡。
清環境
定期清理住家周圍的雜草,清除垃圾,打掃禽畜圈舍,避免蜱蟲滋生。若發現家中寵物、牲畜有蜱蟲寄生,可以用殺蜱藥劑進行驅除。
小編提醒
當前正值蜱蟲活動高峰期
蜱蟲叮咬后會釋放麻醉性唾液
不疼不癢很難察覺
野外活動務必做好防護
“五一”假期出游季
謹防蜱蟲“伏擊”
(國家應急廣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