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技藝是伴隨農耕文化而衍生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該項傳統技藝逐漸由興盛走向式微。如今,在白銀市平川區有一位名叫張智芬的“80后”女子,她潛心鉆研平川柳編技藝和產品研發,還致力于這項省級非遺項目的宣傳和推廣,用匠心“編織”出平川柳編技藝的“詩與遠方”。
童年里的時光印記
在平川城區“藝騰手工坊”門店,店主張智芬正忙著將本地新采集來的一捆柳枝進行去皮處理。只見細嫩的柳枝在她嫻熟的手法下,很快就變成了一根根光滑無刺、白中泛綠的柔嫩枝條。
“這個季節的柳條柔韌性好、可塑性強,是適合手工編織的最好時候。”張智芬說,每年冬季,她只能從網上選購一批外地柳條備用。“入冬以后,柳條的韌性會變得很差,放置時間稍長也會變得干燥易折,因此在編織前,必須先將去皮以后的柳條放置水中浸泡一刻鐘以上才能繼續使用。”
平川區地處黃河上游,紅柳和沙柳分布較為廣泛,因此,當地農戶都有用柳條編織背簍、漏勺、簸箕、菜籃、針線籮筐等生產生活用具的傳統。出生于平川區共和鎮毛河洛村的張智芬從小受家人熏陶,在耳濡目染和多年實踐之下,柳編技藝日漸精湛。
“柳條編織這門手藝就像我們莊稼人血脈里流淌的基因一樣,自帶傳承,只是現在在人們生活中的用途越來越少了,再加上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所以這項傳統技藝逐漸沒落了。”
困境下的轉型選擇
張智芬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刺繡、編織、剪紙等各類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和創作。2006年,她在平川城區開辦了一家字畫裝裱店,同時制作銷售手工藝品。2015年前后,生意出現滑坡,她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型。
2016年夏天,張智芬到山東等地考察市場時發現,當地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品頗受消費者青睞,“而我們平川本地的柳條資源十分豐富,完全也可以在這方面做文章。”
如今,市場賦予傳統手工藝品新的藝術定位和價值,她開始重拾傳統柳編技藝。她深知,要想讓傳統的柳編產品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必須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和一批技術過硬的手藝人。2018年9月,她注冊成立了白銀藝騰手工藝專業合作社,致力于柳編制品的研發、制作和銷售,同時免費為當地留守婦女及殘疾人士提供技術指導和創業培訓,幫助她們居家就業。
堅守中的傳承與創新
為了讓柳編產品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張智芬又先后數次赴外地學習,推出兼時尚感、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柳編產品。同時,她還積極參加省市區各級文旅部門舉辦的文旅活動,宣傳平川柳編產品的同時尋找商機。
付出總有回報。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張智芬作為平川柳編技藝的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逐漸干出了名堂,其作品不僅頻頻在市、區多個手工藝品創新比賽和展覽中獲獎,而且她本人也被評定為平川柳編技藝白銀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起,她受聘于當地一家技術學院,長期為該院學生們開展手工工藝品制作技能培訓教學。2022年,其創辦的“藝騰手工坊”被授予“甘肅省省級非遺工坊”稱號。2024年底,“平川柳編技藝”被納入甘肅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別看柳編是一項簡單又費時費工的粗活,但對于柳編藝人來說,它考驗的不僅僅是嫻熟精湛的編織技藝,還有對柳條的選擇處理,以及對作品整體結構的把握與創新。”張智芬說。
掌中柳條短,指尖歲月長。如今的張智芬在搶抓互聯網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所帶來商機的同時,依然用靈巧的雙手堅守在平川柳編的非遺工坊陣地,堅守在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一線,用一顆匠心編織著屬于平川柳編創新發展的“春天”。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萬盈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