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璐璐 王鑫昕
“您點擊這個圖標,就能閱讀每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了。”4月28日上午,位于北京中青大廈的《中國青年報》融媒云廚,90后記者張詩童向到訪的83歲老讀者張鑄林演示了中青報客戶端的使用方法。
1951年,9歲的張鑄林在大隊輔導員的辦公室發現了一張剛剛創刊,好看好讀的報紙—《中國青年報》,沒有生僻字、文章通俗易懂,從此,他成為這張報紙的忠實讀者,自費訂閱幾十年。2011年,他被本報評為首屆“金牌讀者”。現在,這位讀報時間與報紙“同齡”的“80后”,開啟了全新的“云端讀報”體驗。
“這真是一個質的飛躍!閱讀更便捷了,客戶端的內容更豐富,互動性更強了。”感受了指尖上的《中國青年報》后,張鑄林忍不住感慨。實時跳動的數據大屏、智能化的采編系統,顛覆了他對曾經熟悉的《中國青年報》的認知。
正值創刊74周年,中國青年報社特邀來自四川的退休高級工程師張鑄林赴京重訪中青報。從印刷車間的斑駁印記到數字傳播平臺的智能界面,這位老讀者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中青報,也真切觸摸到了媒體變革的脈搏。
在報社原印廠負責人的陪同下,張鑄林參觀了已經停機的印刷車間。車間里飄著殘存的油墨味兒,張鑄林漫步其間,回憶了曾經從這里印出來的一篇篇經典報道。
“這是勇敢地向過去告別。”張鑄林無限感慨,盡管他對印廠的關閉感到不舍,但他也坦言,在互聯網時代,中青報勇于自我革命,讓他感受到了報社融合改革的堅定決心。
這是張鑄林第四次到訪中青報。在2001年中青報創刊50周年、2011年創刊60周年以及2013年的一場活動,張鑄林先后到報社,與編輯、記者交流。“來北京的前幾天,我很激動,陸陸續續回憶了51位編輯記者的名字。”
“而這次是最特殊的一次體驗。”張鑄林說。
在中青大廈會客廳,張鑄林首次列席中青報線上采編例會。當值班領導依據傳播數據和讀者反饋對報道進行總結、點評時,張鑄林感受到了媒體工作的精準與快速,連連感嘆:“效率真高。”
中青報文化中心記者、報社青年編委會成員張詩童為張鑄林的手機安上了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并展示了豐富的全媒體產品。這位90后記者希望這位“80后”讀者能通過移動互聯網,與中青報走得更近。
在中青報的融媒云廚,張鑄林觀看了剛剛上線的AI協同生產的可視化作品《沾了泥土的文字,越讀越新》。這是中青報青云“智”上——可視化人機協同智慧生態系統的最新作品。
在座談交流中,中青報視覺中心副主任、青年編委會成員程璨向張鑄林介紹了“溫暖的BaoBao·六邊形”人機協同機制,分享當下融媒時代的創新實踐。
《中國青年報》青年編委會成員向張鑄林(左)介紹中青報文化長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全新的報社讓我大開眼界,信息流轉的速度超乎想象,媒體人的工作效率真是今非昔比,這些新東西我得回去慢慢琢磨、消化。”張鑄林說。
在全新的報社,張鑄林也看到了中青報讓他熟悉的一面。“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的辦報宗旨依然掛在編輯部最顯眼的位置。文化長廊里依然展示著張鑄林所熟悉的那些經典報道,看著墻上的老照片、重大報道,他仿佛又回到當年讀報的日子。
“中青報對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深遠。”雖已進入耄耋之年,雙耳戴了助聽器,回憶起與中青報的緣分,他話語依舊鏗鏘有力。
1951年,偶然遇到并“愛”上中青報,長大后張鑄林又被中青報更多的內容以所吸引,比如“辣椒專刊”的犀利語言。在中青報報道中所傳遞的“祖國需要即志愿”價值觀的影響下,出身醫學世家的他放棄從醫,選擇當時國家急需的工程地質專業,畢業后投身到成昆鐵路建設中。
在大小涼山的荒野中,張鑄林每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下山取一次報紙,每次拿到報紙,他都如獲至寶,徹夜研讀。這份精神滋養支撐他在艱苦環境下堅守崗位20年。
“張老始終保持對世界的關注與好奇,保持一份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的耐心,這份赤子之心讓我非常動容,讀者群體是一份報紙最寶貴的資源。”在座談會上,中青報評論部青年編輯任冠青說,多年來,正是許多像張鑄林老先生一樣的忠實讀者的不離不棄、相知相伴,激勵著中青報采編團隊保持專業、嚴謹和用心的標準和動力。
本報北京4月28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