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驚無喜
自從香港電影衰落以來,年年金像獎被評“今不如昨”,但年年必看。
即便,自從“六公主”不再直播金像獎后,如何尋找在線觀看的網址就成為每年上演的難題。即便,今年華表獎和金像獎竟然“破天荒”地同一天舉行。但是對于一個老港片迷來說,香港金像獎中折射出的電影工業余暉,還有香港電影工業者互相勉勵的“手足之情”,對我而言,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
縱觀今年的金像獎獲獎名單,最大感受就三個字:
沒懸念
總結起來,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賽果就是:《九龍城寨之圍城》14提9中,囊括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兩項重磅獎項,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破地獄》18提5中,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在內的兩個演技獎+兩個音樂獎項+最佳編劇獎;《爸爸》“一家三口”拿三個演技類獎項。
整晚的頒獎禮沒有爆冷、沒有意不平,某種程度上平淡得有點無聊。
前幾年的港片,總還有些適合社交媒體傳播的話題。
2023年,鄭秀文在陪跑六次后,終于如愿以償把影后寶座收入囊中;
2024年,黃子華攜票房破紀錄的《毒舌大狀》大熱登場,但枯坐整晚,這部收獲眾多提名的電影,才終于姍姍來遲地獲得了全場唯一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獎項——最佳電影獎。
這些喧鬧一時的話題,其實愈加折射出香港電影金像獎小圈子游戲的特質。
鄭秀文和劉嘉玲一樣,不是在最春風得意的時候拿獎,香港電影終會“償還”曾經的被辜負。想想去年還在自我調侃“數次擦身而過還是有機會摸一摸獎座”的吳鎮宇。依本人所見,就金像獎“家文化”的特質,只要吳鎮宇再堅持幾年,“下一屆,是你啦”!
至于去年黃子華的失落,更像一種集體的微妙平衡心理,梁朝偉絕對不是最需要影帝殊榮的人,卻也絕對是最穩妥的選項。
畢竟,香港金像獎的所有獎項都由會員一人一票投出,獲獎的結果,反映的其實是:
香港電影人的集體無意識
打氣之作
用這種中心思想,來對照這一晚的獲獎名單,就好理解多了。
2024年,是香港電影的“翻身”之年,被好萊塢壓了20年之后,香港本土電影總票房終于打了回勝仗。
另一方面,2024年也是香港電影繼續困境求生的一年。全年中西票房總收入13.4億港元,創下近13年新低,有6間電影院結業,全年僅約30部港片上映。
《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分別在上半年和下半年,為低迷的香港電影,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我們來看這份獲獎名單,《九龍城寨之圍城》,獲得了7個技術類獎項。這意味著,在香港電影從業者心中,這部電影是最能代表目前港片工業化水平的作品。
莊澄在獲獎致辭時說,現在香港電影正處于最困難的時期,希望香港新一代電影人,別放棄、加倍努力,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另一位發表感言的人說,這部電影從2016年開始歷時8年,開始時經歷了融資困難,定完演員就因為疫情封了關,然后又經歷了限聚令、市場下滑,以及香港電影在其他地方不再是主流,能夠繼續進電影院,繼續在影院里聽到廣東話,是件很令人感動的事情。
這部電影的出品公司,是寰亞電影、天下一電影、銀都機構在內的港圈中流砥柱,以及以浙江橫店影業為代表的內地資本。
從結果來看,內地6.85億的票房,是6年來港片新高,而在香港也取得了1.1億港元的驕人成績。無論在市場還是口碑上,這部電影無疑都是成功的。
沒有內地市場,以香港一地絕對支撐不起這部電影超2億的投資;但如果失去港味,則會落得兩地不討好的局面。
那位獲獎者所說的“香港電影在其他地方不再是主流”,已經是正在進行中的事實。由它獲得最佳電影獎,代表著港片最主流的出路:具有大制作的電影工業的水準,又能保持較為純正的港味。
至于另一部票房破紀錄的《破地獄》,則代表了港片破局的另一種思路——沒有大制作、大場面、大卡司,依托扎實的劇本和深度的共鳴,依然能創造奇跡。
《破地獄》應該是2024年最賺錢的港片了,畢竟它投資低。時至今日,仍然在以“清明特供版”延續票房神話。
只不過,內地只有近2億的票房,也說明了此類“獅子山下”(杜琪峰語,即近年港片多拍低成本的社會類題材)的港片,仍然有地域文化限制的問題。
情懷這東西,吃多了容易膩。《破地獄》的最大優點是真誠、成熟。它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其他的“獅子山下”類新港片又有多少能達到這種水準,得到這種機遇呢?
人人有公開
2025年的香港電影,并沒有迎來春和景明,而是依然在寒冬中踽踽前行。
一個電影產業是否興旺,最直觀的標志是有沒人投資和有沒人看。
從投資方面來看,除了政府資助的“電影制作融資計劃”,不管是香港本土公司,還是內地資本,都對港片有所卻步。
2024年港片十大的門檻大約是2000萬票房,意味著僅考慮香港市場,一部成功的港片,也只能承受約600萬的投資。所以只能選擇杜琪峰所言的“獅子山下”。
而合拍片,港片退流行已是不爭事實。老牌明星的號召力在快速下滑,90后00后,已經越來越沒有港片情懷。
撐起香港電影制作半壁江山的古天樂說:這兩年不宜進行大投資,但小成本又會扼殺創意,因此未來會考慮中型制作。他說今年開拍的電影,會去到一個恐怖的數字,或許需要政府資助。
田啟文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香港電影不是處于寒冬期,而是處于冰河時期。
這兩位大佬的言論,都反映了資本對港片投資的謹慎。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香港從來不缺本土電影的支持者,前提是電影要好。2025年春節檔幾部純港片都遭遇了滑鐵盧,反而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代表的內地電影紛紛創下了票房佳績。
原因很簡單,相比春節檔的幾部港片,兩者在質量上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認為,未來,合拍片唯有創新、升級一條路可以走。至于回歸本土的電影,真誠、扎實,才是唯一的利器。香港電影工作者應該好好利用自由的創作環境,拍攝更打動人心的作品。
就像因《風再起時》折锏內地的翁子光,終于在《爸爸》這部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里,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風格。
香港電影,回到“鄭九組”、“張一打”的年代已無可能。唯有祈望,留守的電影工作者,人人有工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