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控克什米爾槍擊事件”還在發酵,并且已經呈不可控之勢。
印巴雙方針尖對麥芒,印度這邊單方面撤銷了1960年簽訂的《印度河水條款》,試圖通過切斷水源,威脅巴基斯坦農業生產以及電力供應。巴方則表示,此類封鎖一律被視為戰爭行為。
并且據媒體報道,24日晚間雙方軍隊發生交火。印度陸軍總司令即將空降克什米爾,剛從沙特趕回國的莫迪,更是誓言“天涯海角都要緝兇”。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的幾位黨首更是嚷嚷著,即刻對巴基斯坦采取軍事行動。
眼看著事態走向不可控,巴基斯坦防長的一句話,給全世界提了一個醒。他表示,這起槍擊事件不排除是有人為了栽贓陷害,特意策劃的。目的是引爆南亞火藥桶。那么,這起槍擊事件,究竟只是簡單的擦槍走火,還是一起策劃已久的地緣政治游戲呢?
我們梳理一下此事件的幾個關鍵點。第一,《印度河水條約》的中止。這可不是簡單的一紙協議,是印巴兩國少有的能共同承諾并履行的文件。該條約的象征意義很重要。根據該協議,三條西河,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切納布河,歸巴基斯坦使用,三條東河歸印度使用。
那么,莫迪政府在如此緊張的境況下叫停該協議,顯然是有其政治考量在的。首先,展示莫迪強硬形象,煽動民粹情緒,聚攏民族主義者的選票。其次,武裝水壩,拿捏巴基斯坦的農業命脈。斷水對巴基斯坦的影響極大。據聯合國數據,巴基斯坦有約60%農業依賴印度河水流,協議中斷必然影響上千萬人的生計。
第二個關鍵點,印巴軍事態勢一路升級。從相互驅逐外交官到關閉領空,再到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趕赴前線,視察事發地,并親自部署安全部隊來看,2019年印巴對峙,極有可能在6年后的今天重演。莫迪是否會在國內民粹主義的呼聲下,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打擊,目前看來,誰也說不準。
其實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是印巴之間擦槍走火了,從宏觀角度看,攸關著中美俄三國的利益。中方必然是不愿看到南亞沖突,因為這將耽誤我們和巴基斯坦的頭等大事,即中巴經濟走廊戰略的推進。
美方同樣是不希望南亞戰火重燃。盡管美國政府一再拉攏印度,讓其作為地區代理人遏制中國影響力,但同時美方和巴基斯坦軍方關系密切。并且特朗普政府早已把“美國優先”四個字當成治國方略,美方都已經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了,又怎么會把寶貴的資金送來南亞呢?
再看俄羅斯,俄方是印度最大武器供應國,同時也和巴基斯坦保持友好,兩邊通吃可以,得罪任何一邊,俄方都是不愿意的。
那么,巴基斯坦防長那句“可能是栽贓陷害”,是否是某種真實的警告?誰在幕后推動事態失控,是恐怖主義勢力,是軍方鷹派,還是希望通過戰爭扭轉支持率的某些政客?
其實,克什米爾和烏克蘭是有一定的共性在的。首先,二者的爭議歷史由來已久,印巴雙方都宣布對此地區擁有主權。這與克里米亞爭議有很大相似,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后被俄“接收”,西方國家普遍反對。烏東親俄武裝此后長期得到“神秘力量”支持,形成實質分裂狀態。
其次,印巴若實質性交戰,絕非普通戰爭,而是強度更大的核武大戰。還記得2019年印巴沖突,兩國空軍交鋒,巴F-16擊落印軍米格21,引發全球震動,那可差一點邁進核戰邊緣。而俄烏沖突中,普京曾多次表明“不排除使用核武器”。
總而言之,簡單的摩擦很容易演變成地區代理人沖突,一旦態勢擴大,后果不堪設想。對于我方來說,必然要保證中巴經濟走廊的利益,以及在沖突地區中國人的人身安全。隨著《印度河條約》的終止、兩軍接火、外交斷聯,局勢正快速向不可預測的方向演變。克什米爾,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嗎?我們希望是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