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火了,但是另一個哪吒死了。甚至這兩天還傳出,行將就木的哪吒,還把前一個哪吒給告上了法庭。雖然這只是網上的流言蜚語,但卻充分說明,圍繞另一個哪吒背后的新能源汽車,彼此之間的競爭已進入了白熱化程度。
之前就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老總公開表示,2025年將是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淘汰賽的起點。而實際的情況是,還在哪吒汽車苦苦掙扎之前,就已經有新能源汽車品牌率先被淘汰出去了。
這場轟轟烈烈的淘汰賽,到底哪些車企能夠堅持下來呢?這種淘汰競爭,又是否是利好于消費者的?
被看好的東風裕隆
你還記得那個車牌像是大寫“L”的汽車嗎?幾年前,市場對這款車相當看好,有消費者也表示,這是臺灣來的品牌,未來的市場前景會很廣闊。
當初東風集團在和臺灣的裕龍集團談合作的時候,雙方的高層肯定也是這么想的。還在2010年,兩個集團就談妥了合作事項,并且成立了專門的汽車公司。
那時候,兩個集團的目標除了在燃油車領域合作,還要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發力。
還在2008年的時候,國內的汽車品牌商已經率先推出純電動汽車了。再者,國家的相關政策也是在那時候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展開大力支持的。
換句話說,起初的局面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樣樣具備。新成立的公司為東風裕隆,他們隨后就推出了納智捷品牌。
從公司成立到第一輛汽車真正賣出去,納智捷品牌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市場銷量就超過了3萬輛。東風集團十分看好這個品牌,當時市場的反響也不錯。
銷量最好的年份是在2015年,也就是10年前,當時納智捷年銷量在6萬輛以上。人們一度認為這個品牌接下來將會是新能源汽車領域里的領頭羊。
可隨后的情況大家都看到了,納智捷的銷量非但沒有繼續攀升,反倒在一年后銷量突然轉折下跌。就這樣,2016年也成了東風裕隆將要走向死亡的起點。
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為什么賣的好好的汽車,到最后突然就不行了?其實這里面的因素也不復雜。
東風裕隆推出的品牌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算是第一批次的產品,作為率先登場的汽車品牌,一方面確實可以享受到被大眾廣為人知的這種紅利,可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市場上諸多不確定性。
2015年前后,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都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沒有現在成熟,而且又因為大量的投資者涌入賽道,使得新能源電池的材料價格出現了巨大波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汽車的供應乃至生產。
簡單來看,當時的一切都是野蠻化發展,走在前列的汽車品牌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沖擊,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到市場份額,也會影響到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銷量不到10輛,負債70億
面對銷量的突然下跌,東風裕隆并非沒有采取措施。還在2017年的時候,為了讓納智捷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的份額,集團在銷售領域給予了下面部門更大的自主權。
可即便新措施不斷,2017年的銷量也只有1.76萬輛,這就和此前超過6萬輛的銷量差距越來越大,消費者更愿意用腳來投票,看到納智捷銷量不行了,也就沒有人愿意買這種車了。
就這樣,從2018年開始,東風裕隆在下坡路段直接飆起車來,公司位于杭州蕭山的生產基地徹底停產,外界不時傳出公司將要破產。
到了2019年,全年汽車的銷量只有1947輛,2020年的時候,每個月的銷量連10輛都不到了,大半年的時間只賣出去77輛汽車,也就是說,納智捷這個品牌已經被市場徹底拋棄。
一方面是市場不看好品牌,另一方面集團自身都對這個品牌失望了。直到后來外界才發現,還在2017年的時候,東風集團實際上就已經撤資離場了。
也就是說,雖然東風裕隆是在2020年宣布破產的,但是在2017年的時候,曾經的投資者就已經對這個企業和納智捷品牌宣判了死刑。
2020年,臺灣裕隆集團也徹底放棄了這家公司。該集團下屬的子公司花了25億元,將原本屬于東風裕隆的一些汽車技術買走,這就意味著東風裕隆的技術資產也被轉移,整個公司已經成了空殼子。
等到后來正式宣布破產的時候,東風裕隆的負債高達70億元,一家被看好的公司轉瞬之間就成了燙手的山芋。申請破產以后,法院發現公司已經沒有能夠執行的財產了。
這很難不讓人感到唏噓,納智捷這個品牌起了個大早,最終卻趕了一個晚集,從側面也說明汽車市場的競爭相當激烈。
不過競爭歸競爭,如果一些投資客僅僅是為了賺快錢,很多時候哪怕投入再多,也不見得能夠孕育出一個全新的品牌。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哪吒汽車現在的局面。
哪吒和哪吒打官司
哪吒電影火爆以后,網上近期突然傳出,說是哪吒電影侵犯了哪吒汽車的權益,哪吒汽車已經向哪吒電影提起訴訟,要索賠500萬元。
很明顯,這是謠言,但是由于哪吒電影大火,只要是關于哪吒的一切消息,在網上都會成為熱點。
眼看事情越鬧越大,行將就木的哪吒汽車還是得公開站出來,表示公司的法務部門已經采取行動了。
很多人這才發現,去年就已經鬧出裁員、停工傳聞的哪吒汽車公司,現在居然還活著??陀^上來看,這家公司雖然已經處在了破產邊緣,但事實上還沒有真正的死去。
和曾經的納智捷品牌一樣,哪吒汽車也曾被大的投資客視為掌上明珠。國內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大型的汽車制造商,曾經是哪吒汽車的最直接東家,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最終的局面卻是汽車的銷量越來越小,哪怕是汽車的供應體系也處在了崩壞邊緣,甚至在去年出現裁員風潮的時候,還傳出公司高層有大量的貪腐行徑。
從這一點其實就能看出來,一個行業在剛剛發展的時候,尤其是處在風口的情況下,有真正做事的人,實際上也有趁機撈取利益的人,尤其是后一群人,他們的規模實際上更龐大。
能不能做出汽車,能不能孕育出合格的品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融資發展公司,發展新能源汽車這個噱頭,可以拿到大量的真金白銀。
哪怕到了現在,哪吒汽車還是在表示,他們并不會讓這個品牌死去,而是會繼續融資,下一輪的融資規模大約在40億到45億元之間。
理想很豐滿,但自從去年鬧出裁員風潮之后,應該不會有大的投資客再把真金白銀砸下去了。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走過了前一個野蠻擴張的時期。
品牌競爭將會加速
在野蠻擴張的階段,投資者通過砸錢的模式可以率先在市場站穩腳跟,誰砸出去的錢越多,誰家的品牌就越有可能脫穎而出。
這是一種客觀規律,但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會順著這樣的規律發展下去。換句話說,有些品牌砸的錢也不少,最終還是會被邊緣化,甚至是死去。
經歷了這個階段之后,留在市場里的品牌,彼此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關于這一點,從去年汽車的銷量就能看出端倪。
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達到了1288.8萬輛,銷量則達到了1286.6萬輛,繼續處于增長態勢,而且未來的市場機遇也還很大。
不過對投資者來說,如果這時候才入場的話,實際上就已經很晚了。經過10年的發展和洗牌,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留下來的品牌都是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
技術成熟了,各個企業的銷量也在增加,雖然有些企業還在虧損運營,但是品牌影響力正在持續擴增,這種局面已經在絕對的程度上保證了自身不會被新品牌超越。
也就是說,假設現在又有一個新品牌入場的話,很大概率不會掀起多大的風浪,而且也無法撼動其他品牌已經占據的市場。
未來幾年的競爭主要是已有品牌的競爭,這些已經占據了同市場份額的汽車品牌,彼此之間會相互吞吃市場。至于誰的影響力更大,那就要看汽車制造商具體如何發力。
淘汰賽不可避免
各個汽車制造商最愿意運用的武器就是價格戰。新年剛過,不管是國外的品牌還是國內的品牌,都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啟價格戰了。
國外的品牌特斯拉在銷售上推出了保險補貼模式,國內的多個品牌則主要采取免息購車的方式。
總結來看,為了爭取更多的消費者,各個品牌都在降價銷售,同時也要保證消費者能夠以最便捷和最便宜的方式開到汽車。
比如說廣汽集團推出的一系列品牌,既有政府補貼措施,也有車企本身的補貼,兩種補貼疊加在一起,消費者購車的門檻更低,在客觀上也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來買車。
對汽車品牌來說,接下來的競爭不管是主動入場還是被動應付,只要他們還想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就不得不面臨這樣的戰局。所以未來幾年,這將是一場嚴酷的淘汰賽。
市場份額大的車企,品牌影響力已經穩固的車企,在最后越容易獲得勝利。其他的一些品牌要保證自身不被擠出市場,就得避免自家的品牌淪落到倒數第幾名。
但客觀的事實是,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爭到第一名,還是會有品牌會淪落到倒數第一或者倒數第幾名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排名掉落,哪怕車企本身沒有做錯什么,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黯然收場。
結語
從10年前納智捷的銷量開始逐步走低的時候,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這個結局其實就已經注定了。誰想笑到最后,之前的一系列投入就不能出現重大偏差和錯誤。
現在活下來的品牌有些已經開始盈利,有些還沒有盈利的品牌,也正在擺脫過去的泥淖和惡循環。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全新時期已經開場,對消費者來說,現在買車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