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高校保研率已經達到7.2%,較五年前提升了75%,這一制度不僅重塑了高等教育人才選拔邏輯,更成為觀察高校辦學質量、學習氛圍的透視膜。
而成功保研,不僅能夠免試攻讀研究生,提前鎖定席位,而且在后續的職業發展中也享有更顯著的優勢。根據《大學生發展報告》:保研生群體中,具有明確職業規劃者占87%,較考研群體高出41%,這種優勢在就業市場持續放大。比如,華為校招數據顯示,保研背景的研發崗員工較平均值高18%,晉升至PFC(項目財務控制)職級的時間縮短1.5年。
正因如此,考生在選擇大學的時候,也會將目光聚焦于學校的保研情況、學習環境等,那么說到保研情況,鄭州大學憑借優質的教學質量和科研育人成效,已經將更多學生送進了更高學府。
鄭州大學2023—2024學年大學生標兵評選中,脫穎而出了10個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是課業、科研、競賽等全面開花,甚至多數都已經成功保研了,而被問及保研成功的秘訣,他們不約而同的指向了——鄭大的教學質量、育人模式。
比如說,鄭大化學學院化學專業拔尖班2021級本科生付佳聰,專業綜合素質排名第1、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參與發表3篇SCI論文、獲得“微瑞杯”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實驗數字化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以上這些正是他保研至清華大學的“入場券”。
當被問及為何能順利入門“科研賽道”,他說在導師臧雙全教授和李愷教授的指導下,在師兄師姐的幫助和教導下,他從一名懵懂的科研小白,飛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術小達人,在這個期間鍛煉了科研素養還先后主持了兩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由此可見,濃厚的科研氛圍、一流的科研導師在他步入科研的過程中尤為重要,而無論是科研素養、學術能力還是競賽水平都成為推免生的必備要素,這也是鄭州大學的人才培養特色之一。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鄭大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加大科教協同育人的培育力度,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工程設計實踐能力,還能提高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充分考慮到了升學、就業、未來發展等各個方面。
具體來看,鄭大不僅先后投入了2億多元專項經費,用在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設備更新、實施完善和環境改造,以此保障實驗教學質量。還加大學生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力度,拓寬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渠道,根據其學科發展分布特點,每個學院都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實踐教育基地。
現在,鄭大與企業共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7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3個,現有校內外實習、實訓533個。這些數量充足、設備一流、環境優越、條件優越的各類實踐平臺可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實踐教學、科研訓練等多種需求,從接納學生的數量也可以看出鄭大濃厚的學習氛圍及其一流的科研環境,在2023—2024學年共接納了學生70633人次,這一數據既說明該校培養方案中關于實踐教學的占比較大,也說明其實踐平臺具有普適性,所有學科專業的學生都能用上。
總的來說,鄭州大學不僅保研質量優質,而且為學生創造了優質的科研環境、實踐平臺,可以支撐所有學生想進入科研領域的學生提供硬件條件和軟件支撐,所以不論能不能成功保研,在就業和升學中都享有更強勁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