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近年來,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天津市“1+3+4”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加強“五金”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與深度融合,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天津市“1+3+4”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加強“五金”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與深度融合,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副社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產教融合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桂云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康寧
當前,無人機已廣泛應用在城市規劃、農林植保、公安執法、應急救援、物流運輸、巡檢巡線等領域,一端連接高端科技創新,一端連接行業實踐應用,凸顯了新質生產力與職業教育互相賦能的產教融合路徑。正如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康寧與《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副社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產教融合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桂云對話時所說,近年來,學院立足天津市“一基地三區”的城市功能定位,主動服務天津市“1+3+4”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圍繞無人機應用技術、藥品生產技術等重點專業群建設,聚力搭建市域、行業產教融合平臺,創新“學校+政府+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累計獲得國家級標志性成果25類93項,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點產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充分滿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
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精準配適
李桂云:圍繞辦學特色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學院是如何在具體實踐中將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協同的?
康寧:學院緊密對接天津市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六大產業,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特色產業學院為引擎,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和探索。
一是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建立專業與產業聯動機制。對接天津市重點產業鏈,打造人工智能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藥品生產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四個重點專業群;對接數字文化創意產業鏈和康養產業鏈,打造影視動畫和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兩個特色專業群。充分發揮專業集群效應,促進專業群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培養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是科學謀劃“兩翼”布局,構筑產教協同育人新生態。對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信創產業,牽頭組建天開津南園精密儀器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參建天津經開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和濱海高新區信創產教聯合體兩個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對接航空航天產業,牽頭建設全國空間智能技術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對接新能源產業,牽頭建設全國儲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依托聯合體和共同體,學院構建起政、園、行、企、校多元協同育人體系,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成果共用、合作共贏。
三是聚焦產業發展布局,打造“產學研創”特色產業學院。學院與大疆、百度、梅花生物、TCL、完美世界等行業頭部企業聯合打造空間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創意、雙碳、生物發酵技術、數字媒體與網絡營銷等六個特色產業學院,實現信息、人才、技術、物質資源共享,將產業學院建設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和繼續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實體。
李桂云:您剛提到建立專業要有與產業聯動的機制,對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學校在專業調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康寧:學院建立了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不斷優化學院的專業布局和專業設置。如對接天津市信創產業,增設云計算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新專業;對接新能源產業,增設儲能材料技術專業;對接民生康養產業,增設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等。同時,撤銷印刷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3+2)、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
下一步,學院將對接信創和低空經濟產業鏈,增設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低空工程與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等適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需要的新專業,撤銷金融服務與管理、市場營銷、安全技術與管理等專業,進一步提升專業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
構建多元協作育人模式
李桂云:據了解,學校一直踐行“把產教融合落到實處”,請您談談相關實踐。
康寧:產教融合落到實處,需要聚焦真實生產,不能為了教學而教、為了實訓而訓,要在整個過程中結合企業真正的生產實踐,充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流程等。
首先是落到專業建設,打造產教融合育人新載體。學院實施“1+1+N”產教融合專業校企共建模式,即一個專業與一個區域內龍頭企業和若干個產業鏈相關企業開展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如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與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空間智能產業學院,與天津市諾聯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天翼智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空間智能技術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與天津市諾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每年20人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
其次是落到實踐中心,打造開放型區域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例如,學院與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鐘表與精密制造實踐中心,打造了精密制造、裝配調試、中試、檢測、維護保養五大平臺;并與清代宮廷鐘表非遺傳承人李秋生大師合作共建天津市首批非遺傳承基地,成立了李秋生大師工作室,成為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技術服務以及文化傳承于一體的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在潛心培養高端制表匠的過程中融入傳承非遺技藝和文化,在鐘表與精密制造領域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
最后是落到人才培養,聚焦企業人才需求,引入典型生產項目,實施多元協作育人模式。如,聚焦精密儀器產業園高精特新中小微企業招工難問題,與海河教育園區、精密儀器產業園、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邁浦(天津)熱流道系統有限公司、天津劍儒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探索實施了“1+1+N+X”(政府+產業園區+職業院校+企業)的協同育人模式,匯聚多方資源,共同實施“江恒工匠計劃”專項培養,以企業真實的訂單為案例進行項目化教學,強化專項技能訓練,對學生進行“入崗、適崗、勝崗”三段式培養,為企業培養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技能人才。
李桂云:當下,產教融合中存在“供需錯位、合而不融、冷熱不均、難以做實”的問題,您認為應如何破解?
康寧:產教融合問題的核心是院校要對企業有用,如人才培養、技術攻關以及拓展業務等。為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聚焦企業技術堵點,破除科研成果轉化壁壘。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要始終高度關注企業的利益訴求。如,學院依托無人機生產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和生物制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兩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藥品生產技術和無人機應用技術兩個國家級教師創新團隊,組織開展“校企緊握手”活動,及時了解企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打破學院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的壁壘,推進學院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其中,食品檢驗創新團隊與唐山市盛川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唐山市大白菜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開展項目技術攻關,近3年幫助企業累計新增收入5860萬元,新增利潤1520萬元。
二是完善校企互兼互聘機制,構筑校企高效溝通橋梁。打破校企界限,鼓勵校企雙方以雙向兼職、雙重身份、雙崗一體的形式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形成“互兼互聘”的“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長效機制。如,在“江恒工匠計劃”定制班培養過程中,學院聘請了6名企業工程師擔任產業導師,并組織了6名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邁浦熱流道系統有限公司掛職鍛煉。在江恒定制班2024年總結會上,學院會同精密儀器產業園區對評選出的“杰出產業導師”給予每人5000元的獎勵。
三是暢通校企供需對接渠道,打造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為高質量服務產業發展,打通多方信息溝通渠道,學院自主開發設計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邀請天開高教科創園津南園精密儀器產教聯合體、全國空間智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儲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及特色產業學院各協作育人實體參建單位入駐平臺,發布行業發展分析報告、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校企人才供需清單和技術供需清單,促進產業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的深度融合。
打造中國農機走向世界的“天津模式”
李桂云:在學院的魯班工坊國際教學中心,我們看到了巴基斯坦魯班工坊的真實場景和項目建設情況,請您介紹一下巴基斯坦魯班工坊的相關情況。
康寧:2018年,學院與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旁遮普省職教局合作建設的巴基斯坦魯班工坊啟動運營。這是中巴兩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一次深度合作,是立足“中巴經濟走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現兩國作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證明。
7年來,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魯班工坊圍繞巴基斯坦工業農業N個重點產業地域發展需求,建立多個市級分中心,服務旁遮普省內不同市域產業分布和發展需求,構建“1+N”省域建設模式;創新涵蓋職業培訓、學歷教育和企業項目實習的“0.5+2+0.5”三階段培養、“雙證書”育人模式,培養留學生36人,培訓當地技術青年13572人次,開發的“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6 個月)”課程納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術教育職業培訓TEVT體系。以旁遮普省會工業城市拉合爾為中心,聯動輻射農業城市木爾坦,助力巴基斯坦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形成“一省兩城雙職能”的建設成效,實現了“省內地域聯動,人才分層培養,職能優勢互補、產教協同發展”的可持續運營生態環境。
如今,巴基斯坦魯班工坊成為“中巴走廊”技術人才保障驛站、中巴職教國際合作的新支點、中國新技術新產品的展示窗口、中巴國際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以及中巴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
李桂云:2024年10月,學院應邀出席并主持了中國農業機械海外產教融合的優秀案例交流會,展示了巴基斯坦魯班工坊助力中國農業機械走向世界的“天津模式”,請您介紹一下相關經驗。
康寧:學院對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工業現代技術人才培養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強烈需求,積極響應中巴農業合作行動計劃,服務農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巴基斯坦木爾坦MNS農業大學深度合作,創新“田間培訓日”活動,以玉米收獲的真實生產任務為培訓內容,培養學員掌握機械化操作技能,為巴基斯坦培訓員工500余人次。
其中,教學實訓設備的勇猛牌“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由巴基斯坦魯班工坊產教協同育人聯盟合作企業勇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在教學過程中受到當地的極大關注和歡迎,并與多家當地代理銷售企業達成了采購合作。產隨教出,“田間培訓日”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助力了當地農業機械化應用與技術創新,展示了中國農機品牌和新技術。
未來,在深化巴基斯坦魯班工坊省域市域聯動共建模式基礎上,學院將不斷優化“引進來”和“走出去”品牌方案,繼續助力天津發揮其在農業機械化領域的優勢,積極探索“職教出海”新路徑。
(整理/在線學習新媒體撰稿人?王霖)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2024年3月刊(總第11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