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系列報道之一
中國網心理中國4月29日訊 (記者蘇向東)2024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日前正式發布。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完成,其中總報告《2024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與服務狀況》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的抑郁風險和焦慮風險總體呈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的趨勢,女性抑郁風險隨年齡增長的下降更為明顯;城市人群的焦慮風險顯著高于農村人群。
不同婚姻狀態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對比
此項研究聯合79家合作單位,共采集調查總樣本173237人,抽取成年人核心樣本為6871名,覆蓋不同性別、年齡、戶籍、學歷、職業和收入群體。核心樣本中男性占43.5%,女性占56.5%,平均年齡39.9歲。城鎮戶口占58.1%,農村戶口占41.9%。
抑郁水平在18-24歲青年群體中達到峰值
調查顯示,2024年國民心理健康問題呈現鮮明的年齡與性別分層。抑郁水平在18-24歲青年群體中達到峰值,隨年齡增長呈顯著下降趨勢,但女性降幅(54%)遠高于男性(25%)。這一現象可能與社會角色期待相關:青年女性面臨職業發展、婚育壓力等多重挑戰,而中老年女性因家庭角色穩固或社會支持增強,心理韌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6.5%的成年人存在3個及以上持續抑郁癥狀(如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超過5天/周),此類群體亟需干預。
報告特別指出,抑郁水平和焦慮水平分別反映抑郁量表和焦慮量表得分均值,并非臨床評估診斷的抑郁癥、焦慮癥。
婚姻狀態對心理健康影響顯著
未婚、離異或喪偶群體抑郁風險逐級上升
報告分析發現,婚姻狀況、工作時長、體質指數、運動水平、網絡購物頻率等均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其中,婚姻狀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已婚人群抑郁水平最低,未婚、離異或喪偶群體的風險逐級上升。
不同工作時長下的抑郁水平對比
超長工作時間(日均超10小時)群體的抑郁水平較其他組別升高23%,印證了“過勞”對心理健康的侵蝕效應。
研究發現,體質指數(BMI)在正常和超重的范圍里抑郁風險水平相對較低,而低體重(BMI<18.5)與肥胖(BMI≥28)群體抑郁風險較高。
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的保護性因素。隨著每周平均運動頻率的提高,無論是輕度抑郁風險,還是抑郁高風險的比例都在逐級下降。每周運動≥4次的群體抑郁高風險比例降低為不運動組的1/3。
不同網絡購物頻率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對比
有趣的是,網絡購物頻率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最常見的網絡購物頻率是“一個月少于一次”,女性最常見的則是“一周多次”。研究表明,網絡購物頻率增加,抑郁風險水平升高,尤其在女性中更為明顯。
調查發現,在心理健康素養方面,國民心理健康知識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在子女教育、情緒調節、睡眠和心理疾病識別等方面亟待提升。報告建議,為維護和促進國民心理健康,需持續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婚姻家庭和諧,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