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展覽“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在西岸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聚焦了新中國成立至今,上海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演變歷程,通過住宅、新城開發、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類型,揭示了地方性創造與全球文化變遷之間的復雜聯系,引領觀眾走進一部七十五年的建城史,將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匯集于此。展覽由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擔任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長軍擔任執行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團隊擔綱展覽學術研究,通過九個主題板塊、超80個經典案例、超300件展品,帶領觀眾走進從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到全球化時代上海建筑與城市發展的完整歷程。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本次展覽運用多種材料展現建筑與城市文化,圖為工人新村(漕溪新村)的內景模型。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觀眾觀展。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展覽除了攝影、圖紙、模型等,還有一些藝術家關于城市與建筑的創作,圖中一幅大型作品為繪造社關于世博主題的創作。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關于展覽中的建筑選擇,李翔寧稱一是考慮它在建筑學中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想兼顧一些煙火氣的東西。“從建國,改革開放,包括世博會,都給這座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活力,我希望這種活力能夠延續下去,通過展覽讓人能夠回顧城市的歷史和茁壯成長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暢想這座城市的未來。”李翔寧說。
本次展覽的主海報選自攝影師陸杰的作品《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建設者》,拍攝于2007年
“展覽里我比較喜歡上世紀90年代前的一些部分。”觀眾華先生是70后,他說,“那時城市空間有留白,我想到以前還能人民廣場踢足球,這是很美好的回憶。”90后的楊女士認為,展覽梳理很詳實,材料很豐富。“但總感覺其中人的元素少了一些,更偏向于建筑本身。”她說。
本次展覽設立9個板塊。“新紀元的開啟”為開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在公共建筑、校園規劃和體育設施等領域的積極探索,展現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城市內涵。
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資料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濟大學文遠樓。資料來源: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居住的變遷”從工人新村到當代高層公寓,揭示了公共居住空間如何重塑城市肌理與市民生活。
曲陽新村。資料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漕溪大樓。資料來源:陸杰工作室
“改革的先聲”聚焦改革開放初期,新型建筑如國際化酒店、文化設施的涌現,標志著城市功能的現代化轉型。
上海鐵路新客站。資料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新客站廣場。20世紀90年代,陸杰
建設中的華亭賓館。20世紀80年代初,陸杰
華東電力大樓及周邊航拍,1994年,陸杰
上海新錦江大酒店。資料來源: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造陸家嘴”展示了陸家嘴中央商務區的崛起,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尺度。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資料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茂大廈。資料來源:SOM
“邁向全球城市”通過標志性建筑項目,展現了上海如何確立其全球城市的地位。
上海商城。資料來源:上海商城
上海東方體育中心。資料來源:gmp建筑事務所
“實驗性探索”呈現了本土建筑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實踐。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資料來源:致正建筑工作室
“世博連接世界”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例,探討了重大事件對城市風貌與國際形象的深遠影響。
世博園區規劃——申辦2010年世博會方案。資料來源:法國AS建筑工作室
“水岸新生”揭示了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工業遺產的現代轉型。
阿里巴巴上海總部。資料來源:福斯特建筑事務所
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資料來源:蘇圣亮
“適應性再生”則通過外灘歷史建筑群改造等城市更新實踐,展現了高密度城市環境中保護與創新的平衡。
南京東路。1992年,陸杰
南京東路步行街城市設計。資料來源: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洛克·外灘源。資料來源: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
展覽深入探討建筑在重塑城市空間與文化中的獨特作用,包括戰后一代建筑師設計的公共建筑與住宅遺產,改革開放初期涌現的建筑類型與新城開發模式,以及當代上海與世界在建筑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匯聚了包括數位普利茲克獎得主在內的大批國內外著名建筑師和事務所,匯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的建筑設計機構,并且首次展出了數十件珍貴的建筑檔案和幾十段城市與建筑歷史影像,生動地呈現建筑師智慧在上海留下的城市印記。
展覽以學術研究與創意實踐重新解碼城市文化基因,通過梳理檔案并引入當代視角,重構上海本土文化的敘事體系。漫步展覽,觀眾得以從嶄新的視角一覽身邊活生生的城市發展史,深入諸多耳熟能詳的建筑和街區內部,例如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體育館(現上海大舞臺)、同濟大學、上海圖書館、東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大劇院、浦東國際機場、世博園區,以及黃浦江水岸、新天地、南京東路步行街、外灘街區等等。通過豐富的建筑案例和歷史脈絡的梳理,細膩呈現上海城市的肌理與文化演進的剖面。
除了與建筑相關的攝影、模型與圖紙,“建造上海”在學術研究之外亦納入當代藝術的視角,繪造社、邱岸雄、殷漪、崔潔、胡為一等多位藝術家關于上海城市與建筑的繪畫、影像、新媒體、聲音等跨媒介裝置與展覽主題進行深度對話,在與觀眾互動的同時,與當下的上海城市脈動產生共鳴。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5年4月29日—8月3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600號,西岸美術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