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丁欣雨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不大的房間,四周被十米多高的屏幕包裹著,觀眾游走于其中,仰望、躺下,或是找個角落抱膝而坐——在由大衛·霍克尼歷時3年親自打造的數字藝術展里,有千百種方法被允許用來感受這位“英國藝術教父”的作品。生于1937年,大衛·霍克尼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里從不給自己設限,而是不斷打破陳規,推翻“觀看”的定式。
4月29日至11月30日,大衛·霍克尼首個沉浸式數字藝術展《更大,更近(當然不是更小更遠)》將在上海西岸美術館舉行,該展此前已經在英國倫敦、韓國首爾等多座城市巡展。跟隨霍克尼錄制的原聲解說,觀眾能夠在55分鐘的展覽內通過巨幕投影、環繞聲場與大尺幅墻面全面回顧他的創作。展覽共由6個章節組成,分別是《透視課》《舞臺作畫》《道路與小徑》《用相機繪畫》《泳池》和《近觀世界》,涵蓋霍克尼包括繪畫、拼貼、攝影和舞臺設計在內的多類型藝術作品。
展覽開始,霍克尼首先質疑了西方繪畫傳統的單點透視規則,即便它代表客觀的光學定律,但人眼并不用幾何原理看世界。他以中國畫的視點為例,稱后者是平鋪且分散的,觀者移步換景,風景則帶領觀者的眼睛來回移動,產生多個視角,人仿佛存在于畫中,而非畫外。某種意義上,本場數字藝術展覽也進行了相應的設計,觀眾不再是站在美術館里凝視墻壁上懸掛的某張油畫,而是被四塊平面環繞著,感受畫中空間的存在。
當人眼開始張望,時間也就產生了。由于相機所代表的光學儀器的特質,照片是場景的一瞬間凍結,時間恰恰在其中是停止的。因此,霍克尼嘗試利用拼貼,還原時間的流動。展覽里呈現的攝影拼貼畫就是基于這樣的想法,霍克尼圍繞一把長椅、一棟房子、或是一座樹林,從不同角度分別拍攝數十張照片,再把它們像拼圖一樣組合起來。時間在畫面中出現了,整體場景呈現的空間邏輯則顯得有悖常理,反而證明了“觀看”具有隨機性與主觀性,從來不像相機定格的圖片一樣有序平整,“你在這里,看向所有方向、經歷一切時間,你不是只停留在一處,這才更像真實的生活?!?/p>
展覽分章節《用相機繪畫》現場(圖源:OUTPUT)
1964年,霍克尼從英國來到美國洛杉磯,在建筑林立的城市,直線和立方體形狀填滿了他的生活。直到后來搬至山上居住,洛杉磯的景色才在他眼中出現如山巒和盤山公路般波浪、曲折的線條。與此同時,當地陽光普照,總是充滿光線與色彩,他受到啟發,使用當時較新的丙烯顏料作畫。兩相結合,霍克尼創作出他最負盛名的游泳池系列作品,意圖表現水面紋路的難以捉摸性。本次展覽360度投影這些畫作,而其中一幅名叫《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的作品曾于2018年以9031.2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26億元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現場成交,是此次展覽中身價最高的作品。有網友看完首展后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泳池波紋展現在巨幅幕布上,忽然覺得皮膚上有水珠滾落,原來色彩真的能蒸發成觸覺?!?/p>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年(圖源:www.hockney.com)
霍克尼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在蘋果公司在2010年發布首款iPad之際,他就立即購買并掌握了Brushes應用的用法,從中開展他的戶外數字寫生試驗。在展覽現場,有時畫作會從墻面流淌而下,鋪滿整個場地,有時,霍克尼的筆觸則一筆一筆添加在墻上,直至畫面漸漸完整、渾然一體。6個章節依次播放完畢,行至結尾時,霍克尼坦言,他已經畫了60年,并且仍然在畫;他享受“看”的動作,也希望觀眾在他的藝術中感到快樂,學會認真地“看”世界、“看”生活。不吝于將創作更大、更近地展示在觀眾面前,也不吝于更多、更親密地擁抱年輕事物,霍克尼用奇思妙想的藝術詮釋了他所愛格言“Love Life”的意義。正如他在解說中所言,“春天像是香檳倒進了灌木叢,一切都在泡沫中涌動”,觀眾也能在這場由春天開始的展覽感受想象的躍動。
用iPad創作的《2020年3月27日》(圖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