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酒器、一盞茶甌、一杯咖啡,承載的不僅是飲饌之趣,更映照出江南人精神世界的流轉與堅守。日前,“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展覽分為“惟有飲者留其名”“且將新火試新茶”和“破睡咖啡無限意”三個單元,展出寧滬杭三地館藏170余件展品,講述江南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之路。
南京是名士手中的酒,杭州是隱士盞中的茶,上海則是紳士杯中的咖啡。策展人井然告訴記者:“‘名士’‘隱士’‘紳士’,也是這三座城市給我的印象。”
南京酒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六朝時期,建康城便盛行飲酒之風,名士們縱情詩酒,留下諸多豪放不羈的逸事。從六朝的風流雅集,到明清的市井酒肆,南京的酒文化既承載著文人墨客的風雅意趣,也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煙火氣息,成為江南人文生活的生動縮影,見證著古都的繁華與變遷。
展覽第一單元中出現了大量的梅瓶。梅瓶又稱“經瓶”,是古代瓷器中的經典器型,因口小僅容梅枝而得名,在宋代作為盛酒器具廣泛使用。其造型修長優美,小口、短頸、豐肩的設計既利于密封酒,又兼具審美價值。
“內酒”銘白釉梅瓶 明
明清時期,梅瓶逐漸從日用酒器演變為陳設瓷,造型趨于高大豐碩,線條秀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從梅瓶器型的轉變,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于生活美學的追求。”井然說。
展覽中有一件肩部豎行書寫“內府”二字的梅瓶,造型端莊,出土于南京中華門外天堡橋懷忠墓。明代二十四衙門統稱內府,專司皇帝內宮管理事宜。“內府”銘在明代瓷器中十分少見,非常珍貴。“這件梅瓶的主人段琦生前曾任光祿寺左副使。”井然告訴記者,“明代宮廷常以梅瓶盛裝御酒賞賜臣子,彰顯皇權威嚴,這件梅瓶就體現了‘賜酒’背后的政治文化。”
通體布滿星星點點的赭紅色沁斑,杯兩側各雕一螭作為耳飾,觀之古意盎然又栩栩如生……展覽中的這件雙螭耳玉杯出土于南京將軍山。井然告訴記者,螭在古代傳說中有好酒貪杯的習性,常作為酒器的裝飾。這件玉杯的材質是青白玉,由于歲月的浸染有了沁色,觀賞性極高。
雙螭耳玉杯 明
酒香醇厚濃郁,茶香則氤氳著江南的禪意。南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南宋時期的斗茶大會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重要活動,展現了當時社會對茶藝的熱愛與追求。
“這個展柜集中展示了宋代的黑釉建盞。”井然告訴記者,“宋代斗茶,要比較誰的茶沫更細密、更純白,所以茶盞要便于觀察茶色、水痕,以黑為底會更直觀,因此黑釉瓷也最符合斗茶之需。”
黑釉盞
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興散茶,以沖泡茶為主的方法開始盛行。明清時期,杭州龍井茶也聲名遠揚,成為尋常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乾隆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茶具是三清詩茶碗。“這件南京市博物館藏的青花御題詩句蓋盅,外壁書寫乾隆五言詩:‘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內心則畫有梅、竹、佛手,稱為‘三清紋’。”井然介紹。
青花御題詩句蓋盅 清
19世紀末,咖啡被引入上海。到上世紀30年代,咖啡文化已風靡上海,成為海派文學的重要符號。老上海的咖啡館既濃縮了國際最新潮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知識分子交談聚會的公共空間。
從展廳中陳列的咖啡壺可以看出,早期的咖啡壺幾乎都是圓柱形的,越往上形狀越尖,后來則漸漸和茶壺的形狀相符合。“我們在最后的展廳里設計了一個海派的文化空間,展示了當時上海咖啡館的情景,觀眾可以在這里拍照打卡。”井然介紹。
該展由南京市博物總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杭州博物館主辦,南京市博物館承辦。展覽將持續至6月19日。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