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知經常說這么個段子:
月掙三千的在關心國家大事;月掙三萬的在準備出國;月掙三十萬的正在出國;月掙三百萬的早已出國。
這些年,網上有個段子特火,說的是不同收入的人咋看國家大事:“月薪三千的兄弟,天天操心國家大事;月薪三萬的哥們,琢磨著咋出國;月薪三十萬的,路上呢;月薪三百萬的大佬,早就環游世界了。”這話一出,網上那是炸開了鍋。表面上看,這就是個樂子,拿不同收入的人開涮,但里頭學問大了去了,社會現象、價值觀,啥都有。
這段子為啥能火?因為它一針見血,把現代社會某些人的心思和行為模式給扒拉得明明白白。但話說回來,這看似逗樂的背后,藏著點小心機——好像關心國家大事就是低收入人群的專利,高收入的就成了不管家鄉事、只顧自己的“逃跑大師”。這樣一來,老百姓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怕是要涼涼,社會階層之間的那道墻,也越來越厚了。說實話,月薪三千的朋友們,雖然錢包癟了點,但人家心里裝的可是整個國家的大事,這正是“小人物也有大情懷”嘛。他們沒法直接跑去制定政策,但茶余飯后的聊天和思考,那可是社會輿論里的一股清流。反觀一些高收入大佬,選擇去國外享受生活,對國內的事兒愛答不理,這也不是說他們不愛國,主要是環境和選擇的問題。咱們得理智點,不能因為個別崇洋媚外的例子,就把所有出國的人都給一棍子打死。
歷史書上寫著呢,不少海外留學的大佬回來給國家立了大功,錢學森、鄧稼先這些科學家就是榜樣,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咱們啥是真愛國。所以啊,咱們不能光看收入高低來判斷誰愛國,也不能讓那些亂七八糟的段子給帶跑偏了。愛國這事兒,跟職位、錢包厚度沒關系,古人都說了,“國家大事,每個人都有份”。
現在信息滿天飛,咱們得小心那些被資本操控的價值觀,別被帶歪了。咱們普通人,別老羨慕別人的“出國夢”,還是多關心關心咱自家的事兒,參與建設才是硬道理。只有當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咱們的國家才能真正牛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