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對游獵、園林有巨大的興趣,他們在北京西郊香山腳下大興土木修建一系列避暑行宮,其中多個園林或者園內景點都以“春”為名,透露出對春天萬物滋生、花木漸開的深深期盼。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時對江南的園林印象深刻,回京后命江南造園家張然為西苑的瀛臺、玉泉山靜明園堆疊假山,稍后又與江南畫家葉洮共同主持暢春園的規(guī)劃設計。
為了便于彼此走動,康熙皇帝把附近的園林先后賞賜給自己的幾個成年皇子居住,如他把暢春園北一里外牡丹亭一帶的園林賞給了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親題園名為“圓明園”。而在我國,居然藏著這么一個地方,康熙曾兩次在這里居住。這套古宅堪比皇家園林,主人是康熙的老師。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康熙曾兩次在這里居住,這套堪比皇家園林的古宅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景?
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皇城相府的那些事。皇城相府位于晉城市北留鎮(zhèn)境內,是康熙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清代名相陳廷敬的府邸。整個建筑群由內城(原名斗筑居)和外城(中道莊)兩部分組成,建筑風格和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清北方大院。不同的是,明清時期生活在這里的陳氏家族科甲鼎盛,有多達38人走上仕途。而且大多政績顯赫,可謂是翰林世家。
除了古建筑外,在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書香門第的文化氣息。皇城相府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經明清兩代數次擴建,形成了如今的規(guī)模。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清代時由康熙皇帝賜名并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整個建筑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由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建于明崇禎六年,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
內城與外城緊密相連,為依山而建的全封閉雙城堡建筑群。內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其建筑設計古樸粗獷,渾厚堅固,給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外城名為“中道莊”,緊依內城西城墻而筑,平面近乎方形,為清康熙盛世主人陳廷敬入閣拜相后所建,故而民間又稱其為“相府”。其建筑布局講究、雕刻精美,給人富麗堂皇的印象。另外,內城和外城的總體布局,以“神龜”祥瑞之象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來到皇城相府,首先到達的是外城,外城是清朝陳廷敬時期建造的,供他及其太太、孩子們居住。在門口就能看到御書樓上康熙爺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以及至今依舊保存完好的“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對聯,贊美陳廷敬的功績。城門內,兩座石雕的牌坊上刻著陳氏一門所受的官職和皇恩,在這兒能感受到陳氏家族仕途的榮耀。繼續(xù)往東走,就到了皇城相府的內城。
這里是陳氏家族的老宅,其中有一座7層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這就是皇城相府的標志性建筑——河山樓。河山樓高30多米,是明崇禎年間為了抵御流寇侵擾而建的。相較明清年間建筑水平,這樣的高樓經歷近四百年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其牢固性可想而知。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山西晉城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康熙曾兩次在這里居住,主人是康熙的老師 ,古宅堪比皇家園林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