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史上,倪瓚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他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為“元四家”,詩書畫三絕,其藝術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文人畫的至高典范。然而,這位“百代標程”的宗師,卻曾是一位“棄家浪游”的隱士,晚年漂泊太湖,以詩畫寄托孤高之志。
近日,江南時報記者走進位于無錫的倪瓚紀念館,探尋這位藝術巨匠波瀾壯闊的一生,領略其藝術成就,探尋其精神世界,感受新時代倪瓚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清閟閣里遍覽古今珍藏
倪瓚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優渥富足的少年,到漂泊孤寂的隱士,每一段經歷都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倪家祖業雄厚,富甲一方。雖早年喪父,但倪瓚在長兄倪昭奎的庇護下,過著富裕悠閑的生活。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以“真人”道長王仁輔為師,沉浸于詩文詩畫之中,為日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早期的倪瓚勵志為學,頗有入世之思想。優渥而隨性的生活讓他養成了清高孤傲、潔身自好的習性,自稱“懶(嬾)瓚”,人稱“倪迂”。他的家中筑有“清閟閣”,收藏經史子集、道籍與佛經千余卷,以及歷朝法書名畫,從三國鐘繇的《薦季直表》到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珍品無數。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多臨摹名作,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心摹手追,繼承傳統技法,形成了幽秀曠逸、清潤天真的獨特風格。
倪瓚紀念館館長助理尤金平介紹,倪瓚一生淡泊名利,常與名人雅士交友來往,張雨、鄭元祐、黃公望等都是他的好友,讀書、交友、作詩等成為他生活的主要內容。
美術史論家、書法家趙啟斌表示,“倪瓚畫派”是元代畫家倪瓚創立的一個山水繪畫流派。明清之際,師法倪瓚繪畫者甚眾,故有“云林派”之說。倪瓚畫風淡逸、清寂,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吳門畫派”“松江畫派”“新安畫派”畫風都受其強烈影響,進而形成了各自的繪畫特征。
簡淡筆墨開創一代畫風
1328年,倪瓚長兄突然病故,隨后母親邵氏和老師王仁輔也相繼去世,這給倪瓚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打擊。同時,他不善持家,依靠長兄所享受的特權逐漸消失,統治政策的變化更是讓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倪瓚愈發孤僻,逃避現實的思想在畫作中凸顯出來。
進入中年,連年的自然災害和日益窘迫的經濟情況使倪瓚嘗試與朝野官吏來往,但現實的黑暗讓他不愿再被俗事濁身。他的性情由孤僻轉向壓抑、憂郁,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淡的風格意象。1355年,戰亂與不堪苛政成為他棄家出走的主要原因,他將妻子安置在親戚家,獨身出游,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
倪瓚《叢篁古木圖》 南京博物院藏
在漫游太湖的歲月里,倪瓚雖居無定所,清貧孤獨,卻也擺脫了俗事的束縛,有了更多時間沉醉于山水詩畫之間。這一時期是他繪畫的鼎盛時期,他的筆墨技法與構圖形式更加獨特,山水詩畫平淡蕭散、簡樸無飾,描繪出大自然清幽靜謐、虛靜恬淡的境界,反映出他由道入禪,超脫凈心的禪悅、禪趣與禪意。1363年,發妻蔣氏病逝,長子也去世,次子不孝,他內心越發凄涼孤苦,在禪宗境界里尋找忘我和慰藉,畫風日益空寂疏遠、天真率意。1374年,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身染脾疾,一病不起,最終在好友儒醫夏顴家辭世,享年74歲。
趙啟斌介紹,倪瓚早年畫風清潤,晚年幽秀曠逸、平淡天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叢篁古木圖》創作于1369年,堪稱其晚年藝術創作的精品力作。歷經輾轉,1961年冬,這件藝術瑰寶最終入藏南京博物院,成為該院重要的書畫藏品。在這幅晚年杰作的題跋中,倪瓚的書法藝術特點及其獨特的審美意象得到了充分展現。透過這些墨痕,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書法與繪畫、詩詞創作之間微妙的藝術關聯。
倪瓚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繪畫領域。他的書法以隸書為基礎,同時學習魏晉唐人法度,融合己意而成,呈現出師法魏晉而自成面目的書法特點。倪瓚的書法格調與他的山水畫風格特點相一致,將書畫審美意象融為一體,確立了古淡天真、簡逸清拔的審美特質,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種書畫交融的藝術表現,不僅展現了倪瓚全面的藝術修養,更確立了中國文人書畫審美的新高度。
數字展館活化歷史經典
倪瓚紀念館位于無錫市錫山區東北塘街道原芙蓉山南麓,包括倪瓚墓園和倪瓚紀念館兩大部分,總占地9110平方米,館內建筑面積750平方米。紀念館以倪瓚墓(省級文保單位)和倪瓚紀念館(建寧府會館舊址、市級文保單位)的文物建筑為基礎,2008年和2021年,東北塘街道分別投資近1000萬元和600多萬元,對紀念館和墓園進行了兩次全面修繕與展陳提升。如今,這里已成為“錫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北塘中學德育基地”等,在文化傳承與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紀念館,以音會友的古琴互動,讓參觀者在悠揚的琴聲中感受古代文人的雅趣;細致入微的畫作賞析,使人們能夠深入領略倪瓚作品的精妙之處;鏗鏘跌宕的詩文鑒誦,展現了倪瓚在文學領域的深厚造詣;令人垂涎的獨創美食,從飲食文化的角度詮釋了倪瓚生活的時代特色;元代街市的全息投影,再現了當時的繁華景象……一代丹青藝術宗師昔日之古風高姿和璀璨藝術魅力,在這座紀念館中得以全方位展現。
尤金平表示,自重新修繕開放以來,倪瓚紀念館堅持全面深化、豐富珍藏體系。2023年,倪瓚紀念館為豐富展覽形式,投入了線上虛擬現實(VR)體驗項目,在倪瓚紀念館微信公眾號里加入全館線上游覽鏈接,通過VR手段將全館模擬導入線上,游客只需點擊屏幕,即可在線上參觀游覽倪瓚紀念館。此外,線上VR針對館中陳列的21幅倪瓚作品分別作了詳細講解,游客可通過點擊作品圖片了解作品詳細信息以及背后的故事。該項目自上線以來,游客好評不斷,進一步加強了傳統文化推廣與傳播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歷年來,東北塘街道高度重視倪瓚文化宣傳,積極會同相關國企、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研究會、宗親會等各界力量,定期交流,凝聚合力,進一步做好倪瓚文化藝術研究與傳承推廣。
“我們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是擴大倪瓚文化影響力,豐富倪瓚文化呈現方式。我們將重點打造倪瓚文化傳承發展中心,計劃今年10月主體結構可以推出。”尤金平說。(上)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