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袁方《論天高皇帝遠》一文,出自《皇權與紳權》一書。特輯錄“天皇圣明”一節,供大家欣賞。
以暴易暴可以阻擋皇權的過分的伸張,另一方面皇權的崇高與神圣也是無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皇帝與老百姓中間,隔著很長的一套官僚機構,老百姓伏在地上,皇帝位高比天,如是天高皇帝遠,在我們傳統社會結構里使得皇帝與老百姓在表面上隔成毫無關系的兩極。皇帝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天生的圣人,可望而不可及,加以歷史典籍的渲染,傳說的流行,因之皇帝變成一個神明的天子。
本來自始皇以來有意或無意的就把皇帝的真面目神圣化和凡人不同。趙高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圣主矣。”天子之所以貴,群臣莫得見其面,老百姓是不必說了。又如漢高祖劉邦的母親,有一天在野外,有龍降到她的身上,于是才懷胎生下了劉邦,《三國演義》中描寫獻帝出宮避難,黑夜中有螢火成群為他引路的故事,《說岳傳》里有泥馬渡康王的一回,這些都是要把皇帝神化的象征,使一般人對他莫測高深,順服在皇權之下。
正因為皇權的神圣,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本來面目,只要苛政不猛如虎,孔子過泰山時,也許就不會聽到哭而哀的聲音,就是說老百姓能夠活得下去,哪怕是最艱苦的日子,也會忍受地伏在土地上茍延殘命,哪敢揭竿而起與皇權為敵?這是消極方面。老百姓的慘受苛政,直接壓在他們頭上的是那些不能為民父母的官吏,“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盡管官僚實際上依仗皇權作威作福,可是老百姓認為這也許并不是皇帝的惡作劇,而是僚屬欺下蒙上,因之老百姓受了冤屈常常要喊天,大亂時常常希望真命天子降世,可以減輕他們的苦痛。這是積極方面。
無論是消極或積極,此種心理的養成,與天高皇帝遠的關系至為密切。因為皇帝高高在上,握有無上的威權,普天之下,一人的能力怎能駕御四海?就是皇權有為,“天高”的距離便是一個限制。皇權在他們的心目中不過是一個可敬可畏的象征。因為距離的關系,上情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聞,上下睽隔,神明的天子有時也難免天恩不及兆民,從反面看,土地上的農民,只要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安靜的日子,也就謝天謝地了。
——袁方:《論天高皇帝遠》,《皇權與紳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2—63頁。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