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彭冰 柳姍姍 通訊員 辛江
“這筆錢真是及時雨啊!法官,是你讓我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近日,在長春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執行局,申請執行人王晴(化名)眼里泛著淚光,為執行法官張倩送來“執法如山扶正義 辦案廉明為人民”的錦旗。這面飽含感謝的錦旗背后,是執行法官200多個日夜的堅守,更是一位普通勞動者在絕境中重拾希望的歷程。
將時針撥回到2008年,王晴入職某食品加工廠。工廠雖小,卻是她安身立命的全部,15年間,她日復一日、踏踏實實地工作,但2023年4月,老板白某的一句話,卻讓她的生活突生變故:“廠子要轉型,明天你不用來了……”
再過兩年就能辦理退休的王晴,不僅就此失業,而且因工廠一直未給繳納社會保險,她還需自行補繳近10萬元的社保費。
迫于生計壓力,王晴開始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歷經勞動仲裁、一審及二審程序后,2024年6月21日,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廠需支付王晴經濟賠償金人民幣14萬元。
當年7月,案件進入執行程序。承辦法官張倩面對的是一道難題:工商登記顯示該食品加工廠為個體工商戶,經營場所早已人去樓空,經營者白某亦隱匿行蹤,案件執行陷入僵局。
“我丈夫開貨車的收入時有時無,雙方老人都需要贍養,孩子明年高考,我去應聘過保潔、理貨員,都嫌我年紀大,我真沒活路了……”接待室里,王晴的哽咽讓張倩決心破局。
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個體工商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張倩轉換執行思路,將白某個人財產納入查控范圍,成功凍結其微信賬戶并扣劃2.14萬元。這筆款項到賬時,王晴正在醫院為婆婆的住院費發愁。
被法院采取強制措施后,“消失”已久的白某終于主動現身。在法官見證下,雙方于2024年11月11日達成每月還款2萬元的和解協議。然而首期款項1萬元到賬后,被執行人再度“失聯”。
“2024年12月3日、2024年12月18日……”被執行人開始不按和解協議履行后,張倩的手機備忘錄里,密密麻麻排著提醒,每次查控系統更新,她總要逐條比對賬戶變動。
今年春節前夕,張倩敏銳捕捉到白某工商銀行賬戶的異常變動——余額從0元增至2238元,遂立即實施凍結。此后,她堅持每15日查詢一次。3月3日,當她發現該賬戶存入13萬元定期存款時,撥通了白某的電話:“白先生,希望你能主動履行還款義務……”但此時的白某仍企圖搪塞,張倩迅速前往銀行完成扣劃。
3月6日,春雨淅瀝。王晴站在ATM機前,看著屏幕跳出的10.86萬元到賬信息,這個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數字,正是她計算過無數遍的賠償金余額。回想這半年多來,她發給法官的每一條語音、所有電話中的“碎碎念”,都得到了耐心的回應,縱使此刻雨絲打在身上,她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
“每一起看似普通的案件,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到王晴送來的錦旗,張倩表示,面對“打白條”式和解協議,法院都將堅決予以打擊,運用大數據全力追蹤財產線索,確保勝訴權益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讓裁判文書上的合法權益轉化為群眾手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