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楊世霞:
“鄉親們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
“一天吃一片,記得要按時吃。沒有了就給我打電話,再給你送!”4月27日,在白秧坪村馬路組見到楊世霞時,她剛完成一位慢性病患者的入戶隨訪,正“攔著”84歲的楊德秀老人送藥。
楊世霞是貴州省凱里市白秧坪村的鄉村醫生,趁著入戶隨訪給村民帶藥,是多年養成的習慣。“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有要去鎮里或縣城買的藥,我都會幫著帶回來。”說罷,她便騎著摩托車,匆匆趕往下一家。
楊世霞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入戶隨訪。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測血糖、量血壓、叮囑用藥……早上6點50出門,不到10點,楊世霞就跑了3個村民小組。“掌握了鄉親們的時間規律,太晚都下田了。”白秧坪村共有8個自然村寨1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899人,每個季度的第一月,她要完成全村247名慢病患者的隨訪。
1972年,楊世霞出生在凱里市下司鎮一個普通家庭,從小目睹多位親人因病離世,她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1999年從貴陽中醫學院畢業后,楊世霞放棄了留校深造的機會,來到了缺醫少藥的白秧坪村當村醫。
“當時村里醫療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村民‘看病難、看病遠’問題比較突出。”雖然條件艱苦,但懷揣著對鄉村醫療事業的熱忱,楊世霞租了兩間木屋便開始了村醫工作,這一干就是25年。
楊世霞騎著摩托車進村入戶。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25年間,楊世霞跑遍了白秧坪和周邊6個村,累計出診行程1萬多公里,騎壞了3輛摩托車,接診患者超10萬人次、出診患者2萬余人次。然而,她卻從不收出診費,也沒有推諉過任何患者的合理請求,幾乎是隨叫隨到。
哪家有幾個小孩、該打什么預防針?哪家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什么藥?哪家有孕婦,是不是規范產檢?楊世霞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狀況、家庭成員都一清二楚,有人沒錢看病或錢少不夠時,賒賬、減免藥費更是常有的事。
多年來,楊世霞用真心付出,換回了百姓的無限信任。“看到她,感覺病都好了一半。”吳奶奶曾因摔倒導致股骨骨折,臥床的2個多月里,楊世霞時常幫忙換尿布、測血壓,還手把手給家屬教護理常識,老人待她像親閨女一樣。
楊世霞正在給楊德秀老人送藥。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這并不是個例。在白秧坪村,大家從不喚楊世霞醫生,但對她的稱呼已從“妹兒”“大嫂”,到了如今的“伯媽”。“在鄉親們的心中,我不僅是醫生,更是值得信賴的依靠。”扎根鄉村25年,楊世霞以村衛生室為家,沒有固定上下班和休息日。
“百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這句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詮釋了楊世霞對這份工作的堅守與熱愛。25年來,她用青春和汗水,架起了一座連接村民與健康的堅實橋梁,也收獲了貴州省“先進鄉村醫生”、黔東南州“十佳健康衛士”“凱里市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稱號。
楊世霞在村衛生室坐診。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今年3月,楊世霞榮獲“白求恩獎章”;4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踐行醫者仁心 護佑人民健康”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在談到如何踐行白求恩精神時,她表示,踐行白求恩精神,就是扎根農村,默默守護父老鄉親。
“這枚獎章,我將永遠珍藏在藥箱里。因為它時刻提醒著我:榮譽的份量,要用一輩子的堅守來稱量!”楊世霞語氣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