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湯陽 李東標)春日江淮,一路繁花,科創潮涌。4月26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美麗的巢湖之濱拉開帷幕。本屆科交會吸引了海內外兩千多家企業和近兩百所高校院所參展,首發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
從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兩旺、到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從低空經濟的場景拓展、到量子科技的最新轉化……近年來,安徽省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不斷擦亮“新興工業大省”的“新”成色。
4月26日,觀眾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從科技創新起筆 點燃發展新引擎
“悟空,你好!”當一位觀眾向屏幕中的“孫悟空”提問后,只見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孫悟空”騰云駕霧現身及多模態交互等技術能力,為游客提供幽默問答和智慧導覽,獲得全球觀眾點贊。
現場觀眾在世博會中國館與“AI孫悟空”進行對話。(受訪者供圖)
今年出臺的《安徽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中提出,安徽將圍繞“人工智能+”建設,實施底層強基、融合應用、生態構建、安全筑底四大專項行動,爭取到2027年,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國前列,到2030年,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當前,安徽正以“人工智能+”為支點,撬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雙重變革,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4月26日,觀眾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體驗一款多語種AI透明屏。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創新引領,塑造汽車產業新生態。在近日開幕的上海車展上,奇瑞集團攜53款車型亮相,實現了燃油、混動、純電全動力形式覆蓋。而在前不久舉辦的奇瑞汽車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奇瑞還集中展示了獵鷹智駕、人形機器人、智艙大模型等技術成果。
往高處攀,向新處闖。安徽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汽車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持續技術攻堅,加快打造全球汽車技術研發集聚地,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車產量76.2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3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2%、83%,總量居全國第一。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安徽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量子科技、先進核能、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搶灘布局,初顯集聚效應。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正加快孕育。
于產業創新著墨 闖出發展新天地
走進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一個寫有“構建地球上第三種交通生態”的標識牌醒目地矗立在企業辦公區的一側,彰顯出這家企業宏大的愿景。落戶合肥兩年多來,這家以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為核心,布局多樣化新能源航空器的企業,快速在國內電動航空領域脫穎而出,產品研發和商業化落地穩步推進。
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產品模型。新華網李東標 攝
“合肥擁有雄厚的先進制造業基礎優勢,科創屬性強,具有支持低空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營商環境,各級政府部門給予我們非常大的資源支持。我們將在推動航空產業綠色革命及先進空中交通的發展上持續深耕。”零重力飛機工業聯合創始人石紅坦言。
“創新+產業”同頻共振,迸發澎湃動能。2024年,作為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優艾智合在獲得合肥東城產投C輪投資后,將總部遷到肥東,計劃在合肥建設研發中試基地,重點攻關人形機器人、極端環境作業系統等前沿技術。今年3月,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創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對外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矩陣,針對不同場景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優艾智合技術人員正在測試一款機器人產品。新華網李東標 攝
在優艾智合生產車間,形態各異的工業移動機器人,利用高精度同步定位與建圖融合導航技術靈活穿梭、高效協同完成任務。在產品調試區,一臺移動搬運機器人緩緩伸出手臂,將重達數十斤的晶圓盒精準放置在電子貨架上,整個搬運過程實現了零損耗。“目前,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今年10月份,工程師們正爭分奪秒保障生產。”優艾智合首席運營官孫夢介紹。
合肥市把智能機器人產業納入“6+5+X”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體系,已擁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56家,涵蓋核心部組件企業和人形機器人整機集成企業,初步形成了“大腦—小腦—核心部組件—本體”的研發制造一體化格局。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樹林變森林”、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扎實推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兩大工程,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機制創新謀篇 激活發展新動能
4月26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正式揭牌。該聯盟由安徽科技大市場聯合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東北科技大市場等15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推動跨區域技術交易、成果轉化與資源共享,構建全國一體化技術要素市場體系。
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聯盟將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繭成蝶”,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創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依托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安徽不斷完善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在合肥科學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服務國內外200多家用戶單位,支持超過3800項前沿研究課題。依托穩態強磁場、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目前在超導、磁體、等離子體應用等領域,孵化企業近50家。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數據空間研究院和環境研究院組建以來,發揮了創新鏈中“從1到10”關鍵環節作用,已逐步成為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以外的“科創第三高地”。今年已面向經濟主戰場,研發工程樣機、軟件等80余項。累計轉化科技成果100余項,孵化、引進企業80余家,其中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專精特新企業6家。
設立“科大硅谷”海外創新中心招引全球創新資源;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培育懂科技、懂產業、懂創新、懂資本、懂管理的“五懂人才”;成立多部門聯合的產業專班,以全新的組織方式發展新興產業;圍繞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健全“雙招雙引”和產業培育工作機制,努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的“金娃娃”……安徽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把科技創新勢能更多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跑一路。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122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1%。
“依托創新資源優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安徽正在著力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工程,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未來技術策源地、未來場景應用地和未來產業集聚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