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廣州市16人獲表彰,包括11位全國勞動模范和5位全國先進工作者。廣州地鐵運營總部電子首席維修專家李天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這位扎根軌道交通電子維修二十五載的中共黨員,帶領團隊累計攻克電子部件5000余種,修復部件超22萬件,為日均900萬客流的地鐵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技術突圍:從零起步突破國際壟斷
2005年廣州地鐵籌建電子班時,入司5年的李天明臨危受命擔任首任班長。面對國內技術空白,他帶領3人班組建立電子部件自主維修體系,逐步發展成行業領先團隊。其主導的列車牽引系統PU模塊攻關工程,成功破解國外技術封鎖,通過建立大功率器件檢測體系、制定國產化技改方案,累計完成深度維修651臺次、國產化技改163臺,節約成本超8000萬元。該項成果為后續核心部件自主維修奠定基礎,并在行業內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深度攻關:突破8層電路板技術封鎖
近年來,針對軌道交通領域電子部件“卡脖子”難題,李天明帶領團隊攻克100余種“卡脖子”部件,累計修復價值1.6億元的設備4000余件。成功實現了8層電路板M2500控制板自主維修,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解決了廣州地鐵輔助系統主控制板故障難題;開發中大規模BGA芯片拆焊技術,攻克牽引逆變控制單元ICU板等核心部件,累計節約采購成本2000萬元。他牽頭開展的15項元器件基礎研究使維修精度達元器件級,更首創信號軌道電路部件輪換維修模式,累計完成信號部件離線維修2360件,使設備故障率下降55%。
技藝傳承:打造“一門八技師”精英團隊
李天明通過4200人次系統培訓、10余位核心徒弟培養,將電子維修技藝體系化傳承。他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編制工藝規程近10項,帶出集“廣東省技術能手”“廣東省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的“一門八技師”高技能團隊。
其倡導的“技術反哺民生”理念化為十年公益行動,自2014年起率領團隊開展義務家電維修,足跡遍及10余個街道、惠及千余戶居民,十年接力為老社區居民“修”出幸福感;2024年,更帶隊前往梅州蕉嶺縣廣福鎮,為村民煥新老舊電器57件,將維修技能播撒在鄉村振興的田埂里,不僅教會年輕人維修技能,更讓他們明白:工匠手里的螺絲刀,既要修好設備,也要系著老百姓的需求。從精微到毫米的電子焊點到鄉村振興的田埂,從22萬件精密部件到1000余臺舊家電,李天明用25年寫下匠心答卷:真正的工匠精神,既在電子芯片上閃爍,也在街巷間扎根。
匠心筑夢:新時代工匠守護城軌動脈
李天明的故事是城市軌道交通飛速發展的鮮活注腳,也是廣州地鐵運營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其背后是廣州地鐵對工匠文化的長期培育和執著追求。廣州地鐵始終堅持“運營安全”與“技術傳承”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長期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育、科研技改創新,持續創建了38個公司級及以上創新工作室,形成覆蓋范圍廣、創新能力強、示范效應好、可持續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孵化創新基地,培養出一批批國家級、省市級工匠和技能大師,如全國勞模張重陽,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技術能手李方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戴楊波、嚴家升、徐志標,孫曉偉等20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等等。他們在地鐵一線深耕細作,用“匠心”精研技藝,不僅以毫米級的精度、分秒級的執著守護地鐵安全,也為行業的發展樹立了全新標桿,激勵著更多人投身軌道交通的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為市民乘客安全便捷出行和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而奮斗。
精彩連連看
車門馬上關閉,上一個伸腿擋門的被……
十一號線寫進“一模”?你能拿滿分嗎?
小龍蝦,你選麻辣還是蒜蓉?
來源|基地維修中心
文|李麗云
圖|周啟超 吳宇軒 鐘聲標
編審|楊溢 譚竹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