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家出臺了一號文件,對于保護農民權益提出明確規定,保障了農民宅基地的所有權。
其中明確提到兩個“不允許”,表明了國家對于農民宅基地的重視,也反映出目前農民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兩個不允許政策解讀
一號文件規定:“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看似影響了農民的利益,實際上是保障權利。
先來看一組數據,截止到2024年,我國農民數量為3億,約有1.3億農民工在城鎮沒有住房,對這類人群,農村的宅基地就是最后的住房保障。
退休干部,本就享受國家養老政策,不允許購買宅基地,也是讓這類人群不得侵占農民自身權益,尤其是有政策補貼的農村地區。
二、宅基地是農村集體條件之一
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將于2025年5月1日實行,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統一劃分,想要享有集體權益,硬性規定就是宅基地和農村戶口。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的權益主體就是土地和宅基地。一旦售賣了宅基地,那么也就喪失了在當地集體經濟組織的權益。
說白了,村里的土地征收、或者拆遷補償,都是按照農村戶口計算,并且對宅基地有嚴格要求,要滿足實際居住情況。
三、保障農村經濟發展
2024年農民工失業返鄉人數突破2800萬,宅基地和農房就是他們的“避風港”。過去某些地方將農村土地低價征收、高價賣出,形成“征地-賣地-負債”的死循環。
國家整體方針,是為了保證農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對于農村戶口和宅基地嗤之以鼻,等到領分紅的時候,才知道后悔。
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經濟,也是為了吸引人才回流。如果農民在家里就能賺到錢,誰又愿意背井離鄉到城市夾縫中求生存?
四、防止資本陰謀論
防止城市資本通過法律漏洞侵占農民土地資源。一旦放開了農村宅基地的買賣,更容易導致資本對國家土地的侵占。
浙江莫干山的“民宿熱”曾讓當地農民吃盡苦頭。2015年,上海某公司以每畝5萬元包下20戶農民的宅基地,承諾“每年分紅2萬”。
結果民宿建成后,農民發現合同暗藏陷阱——公司用土地產權抵押融資1.2億元,農民不僅分紅落空,連土地處置權都被剝奪。
控制宅基地買賣,更是為了穩定農村經濟,在國家大力補貼的同時,農村征地、拆遷情況時有發生,一旦被資本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宅基地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就是最后的落腳石,哪怕在城里混不下去,回到農村仍然能享受福利待遇,保障了農民的生活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