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果北種”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放種植、模仿產地種植模式到向精細化、標準化生產發展,在為北方百姓帶來味覺新鮮、視覺奇觀的同時,也促進了設施農業觀光旅游,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契機。
關于農業生產,《晏子春秋》中曾有個古老的斷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難道南方水果注定就與北方土地絕緣?時移世易,如今在我國北方的溫室大棚里,火龍果紅黃相間、番石榴馥郁清甜……盎然生機給出了否定答案,曾經被視為天塹的南北種植界限,正被“南果北種”輕松跨越。
近年來,“南果北種”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放種植、模仿產地種植模式到向精細化、標準化生產發展,在為北方百姓帶來味覺新鮮、視覺奇觀的同時,也促進了設施農業觀光旅游,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契機。
為什么要“南果北種”?
“南果北種”,狹義上是指將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果樹種類,在北方溫室條件下進行種植并形成產量的一種生產方式;廣義上則是指利用北方的設施模擬南方的氣候環境,滿足南方果樹(包括不抗寒的落葉果樹)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光、水、氣等環境條件,進行果樹種植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我國,“南果北種”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過程。早在20世紀80年代,農業科研人員就開始將一些南方特有的水果品種引入北方地區進行種植,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耐寒品種的篩選和栽培技術的改進,嘗試解答“南果是否能北種”的科學追問。
“通過不斷地試驗和優化,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南果北種’技術體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熱帶果樹團隊”)負責人孫猛介紹,在遼寧,“南果北種”可以分成三個階段,2006年之前屬于探索階段,部分科研人員出于科研愛好而開展研究,但并未規模化;2006—2016年,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南果北種”實現了室內的采摘觀光,逐漸被應用于都市農業;2016年后則是產業化階段,市場對南方果樹的需求逐漸從“好看”轉化為“好吃”,技術示范推廣讓廣大農民也有了“入場券”。
遼寧農業科學院熱帶果樹團隊試栽棚里種植的各類南方水果。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楠 攝
為什么近年來“南果北種”發展如此迅速?一方面,“物以稀為貴”正推動設施果樹產業尋找相對“稀奇”的小眾品種,“南果北種”打破了地域、季節、熟期的限制,實現了設施與露地同發展、南果與北果共栽培,為水果的周年供應提供了新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水果口味的追求更加多元,高端需求也逐漸浮現。南方水果以其馥郁的果香、獨特的口感、豐富的營養,成為北方消費者舌尖上的“新寵”,但千里迢迢的運輸,無疑給它們蒙上了一層“保鮮難”“成本高”的陰影。“南果北種”恰似一場“及時雨”,讓北方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品嘗到新鮮、熟度高的南方佳果。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南果北種”解決了設施果樹品種相對單一的問題,擴大了優良品種的栽培區域,延長了鮮果供應期;而從技術進步角度來看,“南果北種”也折射出近年來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水平。據不完全統計,“南果北種”目前在我國北方栽培面積已超過1萬畝,北到黑龍江、西至新疆,已遍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北方地區。
“我們自1999年開展南方果樹在北方設施種植的試驗研究,2002年底小湯山特菜大觀園種植的番木瓜果實成熟采收,拉開了‘南果北種’的序幕。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的南果種植面積達1146畝,比2023年增加了8.5%,南果園區遍布了13個區。”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以下簡稱“北京農技推廣站”)許永新研究員介紹。
在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火龍果產業研發中心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青皮她園合作社”)聯合攻關,由“南果北種”走向了“南果北育”。目前該團隊擁有自主培育的適合于我國北方地區設施種植的火龍果新品種2個,制定火龍果設施種植技術地方標準5個,獲批授權火龍果設施種植水肥一體化管理等方面專利7個。“我們陜西民間有很多高手在嘗試‘南果北種’,部分水果已經種植成功了,比如青皮甘蔗。”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火龍果產業研發中心主任牛永浩說。
在陜西楊凌的青皮她園火龍果生產基地,牛永浩正在觀察火龍果成熟情況。資料圖
綜合來看,源于科研探索的“南果北種”,近些年經歷了從小拱棚、大棚到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的發展演變,在現代設施條件下不斷煥發新生,其可以有效預防自然災害,降低病蟲害對果樹的威脅,從而生產出安全、優質、高檔的果品。在提供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同時,“南果北種”也能為生產主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推動果樹種植的生產經營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何實現“南果北種”?
“異域種植果樹需要對其進行馴化,不同樹種的表現不同,與原環境契合越好的馴化難度越大。”孫猛一邊說著,一邊推開了熱帶果樹團隊試栽棚的大門。金桔、蜜柚、龍眼、楊桃、枇杷……放眼望去,碩果累累,翠色蔥蘢。這個大棚如今收集、保存了各類南方果樹種類33個、品種75個,是熱帶果樹團隊十多年來攻堅克難的結晶。
2012年成立以來,熱帶果樹團隊就以北方設施條件下南方果樹資源收集、評價與分析,優新品種選育和關鍵技術研發推廣為發展方向,完成了大多數主流南方果樹的引種試栽、品種篩選和配套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篩選出的“臺灣大紅”火龍果、“不知火”雜柑、“瑪斯義陶芬”無花果等品種已經以遼寧省為中心在東北地區推廣應用。
“對于大多數南方果樹來說,只要設施內最低溫度保持在3℃以上、土壤pH(酸堿度)值在5~7.5之間,都可以種植,但想要獲得良好的產量和品質,還需要熟悉各樹種的生長發育規律。”說起這個,孫猛如數家珍,“火龍果的花期短,晚間開花,柱頭高于雄蕊,需人工輔助授粉;鳳梨釋迦屬于雌先型,需要先收集成熟花粉,再去花冠授粉;澳洲堅果需要配置授粉樹;柑橘不能混栽,混栽后無籽果實會變成有籽果實……”
在嚴謹的篩選過程中,熱帶果樹團隊總結出南方果樹在北方種植成功的要素。溫度直接決定了樹種是否可以栽種,起源于熱帶的榴蓮、椰子因為最低生長溫度太高(10℃以上),在北方很難成活。土壤差異限制了果樹生長,其中土壤酸堿性和微生物共生環境是核心問題,因此需要排鹽,或者通過增加草炭、鋸末等偏酸性的物質來中和堿性,楊梅、荔枝等樹種緩苗期長短、生理性病害嚴重程度等都與土壤酸堿性有關。光照和濕度則與果實品質關系密切,比如番木瓜和菠蘿蜜受積溫影響,成熟期多在冬季。
在西北地區,南方果樹的存活也殊為不易。“我們這里冬季溫度低,有些火龍果凍傷后細胞壁破裂,這種凍傷不可逆;夏季溫度高,有些品種的火龍果會發生日灼病,導致枝條發白干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樹勢。”牛永浩說,為了讓火龍果安全越冬、越夏,亟須培育適合我國北方地區設施種植的火龍果新品種。團隊人員歷經4年攻關,最終培育出了“秦紅龍”和“新雙色”2個新品種。
而在北京,據北京農技推廣站特色作物科副科長張寧介紹,為了使品種篩選有據可依,推廣站確定了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等生態適應性影響因子的權重,并加入了對果實成熟期、觀賞性、新穎性等觀光采摘性指標的考量,同時也對栽培技術進行了創新。比如針對日光溫室的空間限制,推廣站創新了番木瓜傾斜栽培方式,將株高降低20.4%,使第一坐果位降低了22.3%,顯著提高了種植收益;針對不同光敏感樹種,推廣站采取了不同的光照調節技術,研究并示范推廣番石榴合理整枝及反光膜增光技術,使果實成熟期提早至11月,優質果率提高8.8%。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北京市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自2016年開始實施“南果北種”項目,陸續引進了紅心蜜柚、枇杷、香蕉、石榴、長果桑等十余個品種。“冬天我們采用地熱水供暖、天然氣供暖和電供暖,電供暖成本較高,主要用于試驗示范,夏天我們使用遮陽網、水簾和風機來降溫,以維持恒溫恒濕的理想環境。”園區總經理蒲志超告訴記者,目前溫室以科研參觀為主要功能,但也會根據季節和果實成熟情況開放采摘活動,吸引游客參與。
產業發展進程如何?
當前,“南果北種”的業態十分豐富,有生產主導型——以果品生產為核心,鮮果直供商家、消費者,或者在加工后直接流向市場;有生態主導型——打造休閑、觀光園區,盆栽果樹自成景觀,鮮果鮮花綴滿枝頭,通過“賣”風景來賺錢;有科教主導型——主要對應科普教育基地和學校,面向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讓農業知識隨著實看實感悄然扎根……記者觀察到,在各地的發展實踐中,這些業態往往深度融合,有著多元化經營方式。
在北方,與南方運過來的水果相比,由于減少了運輸的時間成本,北方本地培育的南方水果成熟度會更高。“在北方種植火龍果是有優勢的,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積累,進而提升果實品質。”孫猛介紹,火龍果是目前“南果北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果品之一。
在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青皮她園合作社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總面積達200畝,年產火龍果500多噸,畝均產值10萬元以上,并擴展出火龍果種苗繁育、深加工和研學旅游等衍生產業。“我們的火龍果種苗不僅銷售到了全國30多個省市,還銷售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6個國家。”合作社負責人王艷告訴記者。
2006年,王艷投身農業領域,在海南開啟了火龍果種植的創業之路。“第二年收益就相當不錯了,我就想著把火龍果引種回北方。”作為第一個在楊凌引種火龍果的人,她回憶道,當時“南果北種”技術匱乏,自己吃住都在棚里,每隔半小時就要記錄一次溫度,歷經兩個冬季的艱苦摸索,才終于掌握了相關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31屆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期間,火龍果品種“新雙色”“秦紅龍”獲首屆“四新”農業成果新品種優秀獎。“政府很支持我們,我們現在與牛永浩團隊在火龍果的病蟲害防治、種苗原種培育選育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王艷說。
在北京農技推廣站的技術支持下,北京各區的“南果北種”產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我們組建了一個‘京津冀設施南果技術交流群’,群成員有100多人,每年我們都會開展線上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培訓。”張寧說,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明顯,市民通常有到近郊游玩的需求,消費水平也比較高。
位于北京大興區的呀路古熱帶植物園是典型的觀光采摘為主、兼顧生產的園區,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園區內充分利用了南方果樹的特性,讓游客們既能賞花又能摘果,還能逛動物園、看民俗表演、做手工……一次性擁有多種體驗。而在昌平區,南口農場有限公司的南農百果園占地170余畝,20棟溫室大棚都配備了農業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種植了十幾種南方水果。“我們能保證一年四季都有鮮果可摘,產品主要走高端路線,供不應求。”百果園負責人王學志說,現在每年都在繼續試驗種植新的果樹品種。
北京市昌平區南農百果園里生長旺盛的香蕉。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楠 攝
自從了解到“南果北種”,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崔天鋆就迫不及待地參與進來。“我們原來主要種草莓,這兩年和北京農技推廣站合作開展試驗種南果,去年種甘蔗成功了!”他說,甘蔗適宜密植,生長季短,當年種植當年就能收獲效益。
雖然這里的甘蔗30元一根,比市面上其他甘蔗貴5~10元,但賣得很好。“因為消費者到園區能親眼看到甘蔗的生長環境、親自砍甘蔗,因此愿意為這種體驗付費。小朋友既可以榨汁品嘗,也能切段帶回家。”崔天鋆說,今年要進一步擴大甘蔗種植的面積,帶著更多社員一起種。
“火龍果在萌芽期需要進行適當疏芽,將一些多余的芽修剪掉,要不然枝條會長得支棱八翹(不齊整),主要是為了節約營養,讓留存的芽有足夠養分生長。”在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鎮南營子村的生態采摘觀光園里,孫猛扶著火龍果的枝條,正詳細地為管理員王懷講解技術要點。據悉,熱帶果樹團隊正帶領當地農戶種植皮黃瓤白的黃龍果,其口味比火龍果更加清爽,市場售價也更高,推廣后將大幅增加效益。
2020年,南營子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成立了建昌鎮南營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設了占地面積達145畝的生態采摘觀光園,種植了各類南方和北方果樹,并進行股權分配,確保村民從中獲益。
近幾年,除了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熱帶果樹團隊在遼寧也不斷扶持可以與“南果北種”相聯結的其他主體。在沈陽水木清華生態花園,叢叢南方草木交錯相映,其中放置著不同的家具用品,輔以書法作品、帳篷、擺件等,一區一意境,將南方果樹、花朵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沈陽市蘇家屯閣潤榮園藝的嘉寶果基地,即便外面是寒冬,室內卻是熱氣騰騰,曲曲折折的小徑邊種滿了嘉寶果樹,這種水果形如葡萄卻不成串,如大顆黑珍珠鑲嵌在樹枝上,無論是觀賞還是食用都廣受好評;在錦州市東方華地城濕地風景區的生態餐廳里,高大的香蕉樹集中連片,寬葉通過木柵欄微微“探頭”,給用餐的消費者以處于熱帶叢林之感,倍感新鮮……
“實踐證明,南方果樹宜食宜賞的特質,決定了其可以適配于多種場景。它可以融入庭院設計、餐廳環境改造、家庭農場等,未來,我認為還可以圍繞‘南果’打造出室內的露營基地,這樣在北方冬天的時候,人們只要一進大棚,立馬可以得到很奇特的體驗,市場潛力很大。”孫猛說。
未來還能怎樣發展?
從栽培的角度來看,或許果樹比蔬菜更加“嬌貴”——對土壤的酸堿度有要求、根系深、生長周期長、對氣候變化也更敏感。因此,在產業發展初期,篩選能夠成活的南方果樹品種、改善溫室結構是研究重心。但數十年過去,科研人員篩選品種的機制逐漸成熟,溫室大棚也陸續建成,那么新的挑戰是什么?接下來又該如何做?
“設施里種植的南方果樹病蟲害相對較輕,主要是紅蜘蛛和蚜蟲。在果樹移種的前幾年,若無交叉感染,南方常見的病蟲害在北方通常不會出現新的表現。”孫猛坦言,“南果北種”目前確實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但成本投入高也是一道繞不開的難題。
設施農業本身就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特性,在“南果北種”中的體現尤甚。首先,設施南果的栽培需要兩年生以上大苗,苗木購置費用高。其次,部分南方果樹樹體高大,需要對常規大棚加寬、加高,設施投入高。另外,為了讓南方果樹有“賓至如歸”的感受,用水、用電、控溫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也需大量資金。
“管理果樹大棚需要的人工成本也比較高,這可能會導致管理粗放。”張寧認為,在北方,懂得“照顧南果”的人才還不夠多。目前從事“南果北種”的技術人員多為60歲左右的北方果農,對南方果樹的習性并不了解,仍需要開展大量技術培訓。
對企業而言,也存在著招聘難的問題。“即便我們給出的待遇還行,也少有大學生愿意來種地。”王艷說,其實火龍果種植具有省工優勢,1個人就能管理20畝,但整體用工仍面臨困境,年輕人不愿從事,老年人又力不從心,招聘難度很大。
為了改變這一切,產業鏈上的各方都在行動。
針對高成本投入的現狀,科研人員繼續嘗試用技術降低成本,孫猛說,接下來,熱帶果樹團隊將深入研究土壤改良和病蟲害問題,針對北方溫室生長的共性問題尋找切入點并逐步解決。而對企業和種植戶來說,既要考慮降低成本,還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比如制作高端的果汁飲料、增加體驗項目、搭配推出高端水果禮盒等。
“由于南果對溫度有較高的要求,大多數品種在北方地區冬季均需要加溫才能安全越冬,加溫成本約占整個生產成本的50%。”在張寧看來,為了降低成本,北京各地都在考慮開發節能型品種,有些農戶正嘗試種植手指檸檬、冰淇淋果、不老莓等常規且在南方容易種植的新品種,目前種植面積穩中有增,果樹種類略有增加,產量和品質還有挖掘潛力。
針對管理難、人才不足的困境。目前,熱帶果樹團隊正在通過標準化生產和技術規程來降低成本,火龍果的生產技術規程已完成,并發布了日光溫室火龍果綠色生產技術規程,“未來還計劃申請涵蓋日光溫室南方果樹生產技術規程的總則,并逐步納入其他果樹,精細推進。”孫猛表示。
從技術角度看,“南果北種”的可行性已然成立,但如果要讓農民廣泛參與,還必須考量經濟效益和推廣價值。“我們要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倒推科研過程,確保技術可推廣、可復制、可應用。”孫猛說,熱帶果樹團隊將收集、整理并分析設施內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與光周期等數據,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創建南果生產數字化平臺,推動南果生產向精細化、標準化發展。
“‘南果北種’在不斷探索中前行,未來有望為農業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和都市農業豐富內涵作出更大貢獻,但仍需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張寧介紹,北京農技推廣站接下來計劃引選軟棗獼猴桃、毛酸漿(菇娘果)、龍葵等特色品種,重點研發特色經濟作物高效栽培技術,打造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在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單產水平和經濟效益,全力推動特色作物產業提檔升級。
放眼全國,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紅星一場,物聯網管控與沙土中和技術使沃柑在東天山腳下扎根;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良田鎮,微噴霧化系統與高鉀配方施肥技術助力香蕉林傲立寒冬;在山東膠州膠萊鎮,恒溫恒濕大棚與十年技術攻堅培育出數十種熱帶水果……
我們可以看到,“南果北種”在實現農文旅三產融合、走現代都市農業之路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未來還需在“科技賦能”與“市場理性”間尋找平衡:一方面,以數字化平臺優化生產流程,用節能品種降低環境負荷;另一方面,深耕都市農業場景,將果園變為科普課堂、將果實轉化為文化符號。
“一個產業想要長久發展,需要具備自我‘造血’功能,而且一定要考慮農民的接受程度和種植意愿,這是核心所在。”正如致力于“南果北育”的牛永浩所言,唯有讓每一顆跨越千里的果實,既能承載農民的增收希望,又能滋養都市人的生活美學,這場農業創新才能真正扎根大地,突破時空界限,結出累累碩果。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于險峰 陳楠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監制:高雅 編輯:袁雅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