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28日,他身著一襲灰布棉袍,在絞刑架前泰然自若,從容赴死。
臨刑前,他慷慨陳詞:“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
22年后,他畢生為之奮斗的“青春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面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恰似對他誓言最熾熱的回應,訴說著革命理想的偉大勝利。
這個人,正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
相識李大釗的人常用“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形容他的生活,可誰能想到,這位北大教授的月收入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
據北京李大釗故居所展示的“1919年1月及2月北大教員薪金底冊”檔案顯示:李大釗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收入為每個月120塊銀元。此后他還擔任其他大學的教授,若再加上稿費及演講費,月收入最高時接近300銀元。
300銀元在當時是個什么概念?這份薪水足以養活四五十人。按照當時北京的物價水平,一套房子也就幾百元銀元不等,貴點的五六百銀元,便宜點的三四百銀元。按理說,李大釗完全有能力讓家人過上優渥的生活。然而,他卻選擇了一條與收入極不相稱的清貧之路。
學生們記憶中的李大釗,“每天上下班不坐車,中午不回家吃飯時,自帶干糧,有時是一張大餅,有時是兩個饅頭或窩頭,就點小菜和白開水下肚,他不吸煙,很少喝酒”。在北京生活的十年間,他一處房產也沒有,七次搬家,八易居所,皆是租來的房子。且屋子里面也沒有什么陳設,連像樣的家具也沒有,甚至每逢暴雨,屋內常倒灌積水。可以說這簡陋的居住環境與其北京大學教授的身份形成強烈反差。
那么,李大釗的工資究竟用在了何處?答案藏在他對革命事業的熱忱之中。在李大釗心中,個人的生活享受與偉大的革命事業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早在《甲寅》日刊上,他就發表《簡易生活之必要》一文,勸告時人:“吾人自有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實簡樸之生活,當珍之、惜之、寶之、貴之,斷不可輕輕擲去,為家族戚友作犧牲,為浮華俗利作奴隸……”
因此,當共產主義小組初建時費用緊張,他自愿每月從工資中拿出八十銀元補助黨的費用。當許多懷揣理想的進步青年因經濟困境無法繼續學業時,他會慷慨解囊,以“無名氏”署名進行匯款,為貧寒學子點亮希望之光。
據李大釗之子李葆華回憶,父親“很樂于助人,手頭只要有錢,誰急需就送給誰,不講究還不還”。正因如此,家中常常入不敷出,連家用都時常短缺。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得知后,特意每月交給李大釗夫人趙紉蘭一筆費用,以保障家庭基本生活,其余才由李大釗支配。
李大釗英勇就義后,其家中幾乎一貧如洗,僅剩1塊銀元。《申報》記者記錄下令人心碎的場景:“惟室中空無家具,即有亦甚破爛,灰塵滿室,景象極其凄涼……目睹慘狀,為之落淚……惟其孤寡無以為生,則不能不令人生悲憫之心。”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彰顯了李大釗高尚的品格,更深刻體現出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以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
他犧牲后,無數懷揣理想的青年受其精神感召,追隨他未完成的事業,加入中國共產黨,共同推動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締造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在全黨深入開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今天,李大釗的事跡與精神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共產黨人最本真的初心。薪金不菲卻清貧得讓人淚目,只因為這位共產主義的“播火者” 追求的從來不是個人的安逸,而是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解放;他放棄了優渥生活,堅守的卻是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的如磐初心。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李大釗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他的精神永遠感召著每一位共產黨員:無論時代的浪潮如何翻涌,都應始終牢記初心,不為繁華迷志,不為物欲動搖。因為共產黨人追求的從來都是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未來,這正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永恒密碼。
原標題:《薪金不菲卻清貧得讓人淚目,這位“播火者”的初心為何依然啟迪著今天的我們?》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解放日報 資料圖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鈞正平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