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半本的時候頭腦一熱突然很想也去嘗試一下登山,看到后來覺得,還是算了吧,去了,你是一定會死在山上的。
這本書讓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事實:人生已到中點,無論再怎么不情愿,有些東西,這輩子你是注定要錯過的。
這段高贊想法寫在一本名為《雪山、青春與我》的評論區,或許對更多人而言,登山是自己這輩子注定要錯過的。但同樣,也有些東西是你這輩子注定要經歷的。
不論是這本漫畫還是作者本身,都會讓你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生就是曠野”的意義。我們今天想分享給你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01 山峰是一面鏡子
《雪山、青春與我》是法國漫畫大師、安古蘭漫畫大獎得主、《雪國列車》作者讓-馬克·羅切特的自傳式圖像小說。現年68歲的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他的青春時代,無論他的青春故事,還是這本關于登山的漫畫本身,都緊緊圍繞著讓-馬克的兩大人生主題:登山和繪畫。
一次偶然的登山經歷,讓年少的讓-馬克為艾勒弗魯瓦德山的美麗風景所深深震撼。這個眾多攀巖愛好者的朝圣地,從此也成為他的夢想和目標。于是,在群山之中,他和眾多登山同好一起征服一座座山脈,體驗成功的喜悅,看遍山頂的風景。同時,他們也時刻處在危險之中:好幾個登山同好都在登山中遇難了……
危險最終也拜訪了讓-馬克本人。在一次獨自攀巖中意外受傷后,他的人生陷入低谷。不過,他還有另一個人生主題:在登山之外,他也熱愛著繪畫。他身無分文來到美國,從此開始了漫畫創作之路。
時隔多年,讓-馬克再次登山,身體記憶依然讓他多次感到恐懼。但真正置身于巖壁之上時,他又感到了只有登山能帶來的自由和舒心。此時的讓-馬克已經不再把登山當做自己的職業,他喜歡這件事的原貌,不再需要其他。他領悟到:山峰不是我們的敵人,只是一面鏡子,反映出被困在心中的另一個自己。
02 漫畫大師的技巧
作為漫畫大師的讓-馬克,在這部漫畫里埋了很多有趣的小細節。比如這個片段:
讓-馬克和兒時玩伴在登山路上發現一只羚羊,又發現它可能只是一塊巖石。接著,下下個分鏡里就出現了一只似巖石的羚羊,或者說一塊似羚羊的巖石。其實,作者給整部漫畫的人物都加上了和巖石一樣的陰影線。
又如,整部漫畫使用了大量高飽和度的藍色、紅色、黃色和白色的蒙德里安色系。巧的是,上學時老師講到蒙德里安,讓-馬克正在偷偷畫“漫畫”。老師發現后對他說“你永遠做不成任何事”,如今,這些顏色就在這部漫畫中到處都是,盡收眼底!
03 登山和人生,如此相似
不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登山的樂趣何在。是為了征服自然嗎?是為了得到征服龐然大物的快感嗎?是為了領略美麗的風光嗎?看過這本漫畫,你大概會對登山多一些認識。
這是一項逼迫人思索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的運動。山頂的風光可以通過照片瀏覽,但歷經千難萬險后親自收入眼中的景色更加震撼心靈。登山,是為了山頂的風光,也是為了經歷攀登途中的每一步跋涉和每一個抉擇。
除了登山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事情能和“人生”如此相似了,有成功的無上喜悅,有難以言表的困難和挫折,還要面對同伴或自己的生死。
是不是每一本講“山”的書,其實都是在講人生?
讓-馬克的人生直到現在為止,還是一直圍繞著繪畫和登山這兩件事,他每年都會進山攀登,直到現在也筆耕不輟。
他的故事,如同評論區內另一位讀者所講——
剛開始以為作者只想畫一個傳記,后來發現這是比傳記更寬廣的內容。
每個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座想要攀登的高山,我們一步步地,爬上這個峰頂又向下個峰頂進發,同路者越來越少,還需承擔一不留神可能粉身碎骨的責任。可只要貼上巖壁,找到自我的感覺就回來了。
也許山峰的內容就是人一輩子的使命。真的好看。人生沒有回頭路,順境逆境都該享受其中。
以此,祝福你在讀過這本書后會更加懂得,與其計較得失,不如享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