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醫院里,有這樣一群熱心人,他們不是醫院員工,卻常在醫院出現。他們穿著統一的馬甲,行走在門診和病房里,為焦慮無助的患者紓解情緒,幫助解釋就診流程,協調組織患教活動……他們同樣扮演著生命的“擺渡人”,讓被疾病困擾的患者感受溫暖人文,激發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他們就是醫院里的“編外員工”——志愿者。
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2023年,全市衛生健康志愿服務網絡已覆蓋16個區和170家醫療機構,有152家醫療機構獨立設置了社工部門。全市建立了55家市級醫院志愿服務基地,占市志愿者協會直屬志愿服務基地總量的26%,衛生健康系統已擁有156名專職的醫務社工和近15萬余名醫院志愿者。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深入醫療機構,采訪了幾位堅持十數年不離不棄的志愿者,講述他們的選擇、付出以及收獲。
“只要能換來孩子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里,近20年“常駐”一位知名志愿者——笑笑。笑笑本名龔曉春,最早是上海造血干細胞志愿者。19年前,他與兒科醫院結緣,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醫院許多人都熟悉的“編外員工”。
在閔行萬源路399號兒科醫院門診大廳前的“小布加油站”,記者看到了笑笑。穿著格子襯衫、戴眼鏡,笑笑“老克勒”范兒十足,多年不曾改變。過去他做服裝生意,如今光榮退休,有了更多閑暇時間的笑笑,每周會來兒科醫院2-3次,“小布加油站就是我們志愿者的家,每次來這里都可以有個歇腳的地方!”
“為啥選擇來兒科醫院當志愿者?”當被記者問及時,笑笑道出緣由:“我天生就喜歡孩子,特別有孩子緣。在醫院看到孩子們那天真的眼神、求助的愿望,打心眼兒里想為他們做些什么?!睒闼氐某踔裕沃宦纷邅?,從最開始的單打獨斗到帶領一支40余人的志愿者團隊,如今歷經近20年,團隊人數增至200余人。
得益于堅持不懈的志愿者團隊,兒科醫院近年來多項人文服務順利開展。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7名四川來的小朋友被安排到兒科醫院曾經的老院區救治,需要志愿者幫助支持。一聲召喚、二話不說,笑笑帶領志愿者為這群剛剛遭遇不幸的孩子做心理輔導;從家里熬制骨頭湯帶到醫院,給孩子們補身體;志愿者還專門學了川菜,只為讓孩子們嘗到家鄉的味道一解“鄉情”……溫馨有愛的點點滴滴,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治療結束后,他們告別了上海的“爸爸媽媽”回到四川,上海就此成為童年記憶里不可磨滅的“第二故鄉”。
笑笑(右二)每周到兒科醫院病房里做志愿服務。 資料照片
志愿者作為醫院里除了醫護外的第三類人,為助力醫患和諧發揮了不少作用。前段日子,兒科醫院借鑒國外兒童醫院人文做法,在多年探索住院患兒“小小心愿”服務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生日閃送”,即給住院恰逢生日的孩子送上“一對一”生日祝福。副院長翟曉文提出這個理念后,笑笑帶領志愿者團隊立刻嘗試落地,“以前我們會給孩子們過個集體生日,這樣的閃送服務更個性化,也希望孩子們能喜歡?!?/p>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笑笑帶著志愿者,在醫護陪伴下走進血液科病房,為11歲的陽陽(化名)唱了生日歌,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志愿者小伙伴還順帶演奏了二胡名曲《賽馬》。20分鐘的“生日閃送”“使命必達”,陽陽開心得拍起雙手,綻放久違的笑容,媽媽卻偷偷抹了眼淚,“我們是內蒙古來的,這首曲子讓我想到了家鄉。真沒想到,上海的醫院這么有心,我打心眼兒里感謝!”
笑笑做志愿者,是一種天然的“輸出”。他沒有豪言壯語,也不大會拔高價值,志愿服務猶如自己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現在我一周來服務2-3次,在病房里與孩子們互動,讓他們感受家一般的氛圍?!彼φf,“其實我這個人業余愛好也不少,釣魚打牌、朋友聊天……自己的生活與志愿服務融為一體,這樣才更能堅持下去?!?/p>
他用自己的經歷和方法激勵周圍的志愿者,“不勉強,不要硬做,只有你真心感覺自己有付出有價值,才能細水長流做好一名志愿者?!?/p>
他做的好事還不止這一件。曾經每年獻血的笑笑,前幾年到了55歲規定的獻血年齡極限,生日當天最后獻一次,為多年愛心付出畫上完美句號;他資助的云南香格里拉男孩,在上海讀完本科碩士,如今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公務員,用一顆熱忱的赤子之心服務家鄉;更有無數曾有幾面之緣的患兒和家長,來醫院隨訪特意看看笑笑……
“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的距離其實很遠,但也可以很近。志愿服務時,我能感受真心換來的真誠,當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時,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笑笑說。
八旬志愿者堅持報到,助人重燃生活希望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有一位“全院皆知”的志愿者老許。83歲的許全生在神經內科漸凍癥專病門診做了17 年志愿者,時至今日,他依舊每周三前來“報到”,為不少患者求醫看病指點迷津。
周三一大早,華山醫院門診大樓五樓35診室,人頭攢動,遠遠就能看到穿著橙色馬甲、精神矍鑠的老許,“70歲的時候,醫院相關負責人來問過我,堅持當志愿者身體是否吃得消?我想著自己精神還不錯,愿意在這里發揮一下價值,幫助更多病友。”就這樣,老許成為華山醫院名副其實的“編外員工”,一干又是十多年。
許全生與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溝通。顧泳 攝
老許的志愿服務非?!按诡悺?,負責漸凍癥專病門診的引導分診等?!拔颐梅騽偼诵輹r就得了這個病,妹妹生活能力不強,當時我陪著他們四處就診,在外兜了大半年的彎路,最終在華山醫院找到對口診療?!崩显S道出最開始做志愿服務的緣由。
十幾年前與華山醫院的機緣,并未因為妹夫的過世而中斷。在小小一方漸凍癥門診門口,老許見證了人生百態,看到了無數患者的焦慮、悲傷甚至絕望,他決定用自己的點滴力量,為需要的人送上些許溫暖。
同上。
漸凍癥群體中,有年長患者,也有正值壯年的患者。老許回憶,“每每看到年輕的生命被疾病絆住,感覺天塌了下來。痛心之余,我也會把更多的病友經歷告訴他們,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
老許能發揮的作用著實不小。據他觀察,患者在外輾轉就診起碼半年以上,不少人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規范治療之處。作為曾經的患者家屬和資深志愿者,他安慰之余,也會澄清大家的認知誤區,“目前醫生對漸凍癥還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只能相應緩解癥狀,外面如果有根治漸凍癥的虛假廣告,千萬別信!”
志愿者如何助力醫生護士的日常工作?曾經有青?;颊吣矫自\,患者和家屬揣了一肚子問題,醫生花了50分鐘問診,后續患者等得不耐煩,意見很大。遇到這種棘手時刻,老許就能發揮大作用,他幫忙在候診時與患者初步溝通,做好醫患之間的橋梁。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陳嬿醫生這樣評價,“有了老許,能幫我們分擔不少?!?/p>
當了17年志愿者,老許也已成了半個專家,“患者到底是不是漸凍癥,我幾乎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他總結出屬于自己的經驗,大動作可以,小動作不行;說話有些大舌頭;腿腳提不起來,常常會摔跤……患者如果符合這些癥狀,來華山專病門診就對了。但與此同時他也會強調,“自己并不是醫生,最終診斷還是以醫生為準。”
與漸凍癥專病門診相伴的這些年,老許結識了許多朋友。每年,不少漸凍癥患者盼著他和志愿者們組織的活動,相互傾訴、相互鼓勁,共同度過人生的難關。就在不久前,患者老王(化名)的老伴來電咨詢,原來老王已是古稀之年,患漸凍癥7-8年了,最近他和老伴商量簽署遺體捐獻,特意來請教老許具體流程,“這許多年來,我們早已成為一家人,隨訪時在醫院聊聊天,逢年過節相互問候,成就了一段特殊的緣分。”
午后,陳醫生看完最后一名患者,老許的志愿服務告一段落。他去醫院食堂吃個簡餐,一路與老相識打打招呼,“到了我這個歲數還能為大家做點事,我很開心,也很樂意!”
感受過奇跡的她,希望將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上午10時許,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門診大廳,悠揚琴聲悅耳。步履匆匆的患者與醫護人潮中,幾個亮眼的紅色身影在忙碌。自助報告機旁、志愿者服務窗口處、三角鋼琴前……她們在此擁有同一個名字:“廣慈家園”志愿者。
路途奔波,風雨無阻。今日在崗的3位志愿者均已年過花甲,最久的在瑞金醫院參與志愿者服務逾14年,最遠的則每次要從虹口區趕來“赴約”。醫院社工部負責人介紹,或是癌癥康復者,抑或是癌癥康復者的家屬,她們用一顆顆“被需要”的心溫暖、照亮著一群群素昧平生的人,也一次又一次點燃自己擁抱新生活的勇氣。
76歲的朱美蘭接過患者的醫保卡,在自助機上熟練操作起來?!澳悄晔?010年上海世博會,居委召集問我們有沒有意愿,我就報名來做志愿者了。沒想到,除了生病休息了半年,就這么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位門診助醫志愿者組長搖搖頭笑道,“2014年,我查出了乳腺癌,好在有志愿者的大家庭鼓勵我,在瑞金醫院一邊治療、一邊康復,才能盡快走出來。”
瑞金醫院門診助醫志愿者組長朱美蘭。
生病了,要不要再繼續做下去?朱美蘭等待的橄欖枝伸向了她。“朱阿姨,您恢復得很好,如果您還想來,我們肯定歡迎您。”手術半年后,報告顯示一切安全。她又回到了熟悉的門診大廳,“雖然有兩種身份了,但這種能回歸社會的滿足感,也大大安慰了我?!?/p>
自助報告機、掛號機都是新事物,一些鮮有看病經歷的年輕人有時也會駐足迷茫,怎么讓別人“信得過”自己?朱美蘭拍拍胸脯,“我們適應性很強的。機器一換,腦子跟著換!”
她還記得,最開始反復有人提問,“我付了一張100元給機器,怎么不找零?”“余額會轉進醫保卡的,后面看病用。如果急著要取出來,可以去2樓10號窗口退費?!笨吹嚼先送蹇谌矌?,她眼疾手快制止,“爺叔,這不好投幣,機器要壞的”;遇到一開始不信任、拒絕溝通,但仍無法自行解決問題的患者,她也只是笑一笑,給予幫助。
“叫什么奶奶?叫老師!”站在一群大學生里,呂欣左顧右盼,恍然大悟,笑道,“你們盡管問問題,和瑞金醫院有關的隨便問,不要有顧慮?!币恍r后,她帶著大家在院內轉遍角角落落,年輕人們心服口服,“姐,真的太厲害了!”
呂欣的崗位在預約檢查、掛號的便民服務中心隔壁。這是門診大廳的“重鎮”,一分鐘內涌現四五個患者,小到“扶梯、電梯在哪里”“有沒有賣水的”,大到異地醫保結算、大病醫保政策,呂欣統統作答。
志愿者“師傅”呂欣
“她是許多志愿者的師傅?!敝烀捞m在一旁補充,“看看她的筆記本和地圖就知道?!庇浾叻粗苊苈槁榈挠涗?,熒光筆還打了星號,“這些是周末也開診的科室,我都標注出來。哪些科室沒有急診、哪些檢查換了樓層、新大樓又有什么新布局,社工部老師們都及時在群里更新信息,我就記下來,跟上病患的解答要求。”
呂欣的筆記
爽朗利落的她也有柔情。有年輕患者尚未開口,已經淚眼婆娑。呂欣拍拍她的背,“看看我,乳腺癌已經康復40年了?!蹦弥_診報告的患者止住淚水,不可置信,但在一句句溫暖的鼓勵下,終于扯出了笑容。
“如果不是生病,我和很多人并不會遇到,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呂欣說,在疾病治療中感受過奇跡的她,也將繼續帶著這份善意傳播給更多需要的人。
“沒彈錯吧?我還是有點緊張?!鄙蚧鄯际蘸们僮V走下來,當天,她演奏的是《美麗的夢神》。琴譜本從最初的8首曲子,到了如今的30余首,見證著這4年來,她一路陪伴丈夫走在抗癌之路上,一邊從音樂汲取療愈力的故事。
音樂志愿者沈慧芳
不少在門診聽過沈慧芳演奏的患者問她,以前是不是音樂行業從業者?!捌鋵?,57歲那年我才第一次接觸鋼琴?!彼嬖V記者,在老年大學里零基礎學琴,沒想到很快就“用上了”。做音樂志愿者的那一年,丈夫在瑞金醫院北院檢出大腸癌,已轉移至肝、肺,所幸副院長趙任為其手術后,至今病情平穩。在家里,丈夫一不舒服,沈慧芳就彈琴給他聽,“老頭子說,比吃藥感覺還要好。原本只有吃飯、吃藥、睡覺的人生,被音樂又賦予意義了。”
幾年前,重新修繕的瑞金醫院門診大廳圍出了一塊休憩區?!坝械幕颊唧w力不支,看完病要休息休息;有的患者拿到報告,一時間不能接受,就呆呆地坐著?!庇腥伺e起手機拍攝,也有人默默流淚,被疾病聚集在此的人群重新從音樂中感到救贖。
沈慧芳始終記得,有一位患者來到琴邊問她,能不能彈一首生日快樂歌?!袄夏甏髮W沒教過這首曲子,好在不算很難,我就彈給他聽了。比起彈得好聽,我更希望能打動人心。”
原標題:《上海醫院里的“編外員工”:雖不是醫護,他們同樣成了生命的“擺渡人”》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