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各版本的朱元璋畫像 1)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三月。
這個年份,在歷史上很容易被人忽視。
怎么說呢,因為兩年之后的1368年,正好是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成為了開國皇帝。
既如此,人們自然而然就很容把目光放到這種大事兒上,至于明朝的建立的前兩年,這有什么重要的?
您別說,對別人不重要,但是對朱元璋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就在這一年,原本失陷于元軍之手的安徽濠州,被朱元璋的軍隊給光復了。
濠州這個地方當然不算是兵家必爭之地,打下來打不下來其實無所謂,關鍵是,這個地方正是朱元璋的老家,是他的故鄉。
濠州是個大范圍,朱元璋具體的出生地,應該是濠州鐘離東鄉孤莊村。
公元1344年,因為災荒,瘟疫,元朝的黑暗統治,惡吏的傾軋等等原因,朱元璋父母雙亡,所有的親人幾乎全都死光,朱元璋實在難以過活,于是離開了村子,到鄉里的皇覺寺出家。
后來皇覺寺里糧食也不夠吃,皇覺寺的管理人員干脆把朱元璋攆了出來,于是在公元1344年到公元1348年,朱元璋開始以游僧(實際上就是乞丐)的身份在淮西各地流浪,這期間他也沒有回過孤莊村。
流浪生涯結束之后,朱元璋又返回了皇覺寺,他從皇覺寺里一直待到公元1352年,這一年,他正式投奔他未來老丈人郭子興的紅巾軍,因此去往了濠州。
而從公元1352年到公元1366年這十四年間,朱元璋只回過一次家鄉,那就是在公元1353年,他受到郭子興的指派,返回孤莊村那一片招募鄉勇,擴充兵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這一次返鄉,朱元璋招募到了他麾下的第一名將,徐達。
(徐達,明朝開國將領之一)
朱元璋多年不回家,想來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爹娘死了,親人沒了,所謂家鄉,實際上名存實亡,回去好像也沒有什么意義了,無論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幼時的記憶早已經煙消云散。
第二點,朱元璋很忙,元末時期,新朝皇帝競爭上崗的形勢太嚴峻了,浙東有方國珍,江南有張士誠,蜀地有明玉珍,湖廣有陳友諒,這么多年來他忙于南征北戰,跋履山川,他忙著求生,忙著創業,他實在是沒有時間回去。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方國珍首鼠兩端,不成氣候,明玉珍自困巴蜀,前途無望,陳友諒折戟鄱陽湖,已是昔日之談,唯一剩下的這個張士誠,驕傲自滿,消滅他只是時間問題。
一句話,天下已在朱元璋掌握之中。
大勢已定,一切都穩了,那么朱元璋在這一年就終于有時間回家鄉去看看了。
當時朱元璋的原話是:
濠,吾家也。濟如此,我有國無家可乎!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我雖奪得天下(有國),卻再難歸鄉守護族人(無家),這算什么勝利!
細品一下,這句話頗有點當年項羽“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的那種感覺。
說走就走,回家!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是吳王了,所以他這趟出門,擺了一套十分氣派的儀仗,親兵衛隊,大車小輛,反正可以說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場面相當的有派。
當然了,說是天下唾手可得,但畢竟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安定,所以安保工作也要做好,因此朱元璋還專門挑選了兩個護衛貼身保護,片刻不離。
(曹秀 劉大)
這倆護衛,一個叫做曹秀,一個叫做劉大。
朱元璋父母死的時候,沒有地方埋,村里有個大戶叫做劉繼祖,看朱元璋實在是可憐,于是給了朱元璋半塊荒地,朱元璋一直把劉繼祖視為恩人。
村里還有個老大娘,叫做曹氏,當年朱元璋要到皇覺寺去出家,是曹氏掏錢,買了香燭禮品,拉著朱元璋的小手給他送到皇覺寺去的,這也是朱元璋的大恩人。
劉大,就是劉繼祖的兒子,而曹秀,則是曹大娘的兒子。
劉繼祖和曹大娘故去之后,劉大曹秀迫于兵荒馬亂,無處生計,只好來投奔朱元璋。
要說,這倆人資質平平,沒有什么長處,但朱元璋念及舊情,還是提拔他們做親兵,并且是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
除了劉大和曹秀,這趟出門,朱元璋還特地帶上了兩名文官,一個叫做王祎,一個叫做許存仁,帶上這兩位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朱元璋認為這趟“回家看看”很有意義,值得被記錄下來。
回去的路上,朱元璋還比較開心,可是等到真的回到了孤莊村,朱元璋的心情很快變得凝重起來。
映入眼簾的,是和想象中并不相同的故鄉——
村頭小河漂著半截斷矛,水草纏在生銹的矛尖上打轉,河邊是一棵歪脖子老白楊,朱元璋小的時候時常在樹下玩耍,此時樹皮卻已經被剝的精光,朱元璋挨過餓,他知道這是有人實在受不了啦,于是只能把樹皮刮下來充饑。
孤莊村原本有一百多戶人家,這時候也只剩下十來戶人,也不過都是一個一個矮矮的茅屋,窗欞上掛著爛麻布,各家院子里的土墻也塌了一大半,房前屋后野草叢生,知道的是這還住著人家,不知道的以為此地早就荒廢,廖無人煙。
(元末亂世 民生凋敝)
至于老朱家自己的院子,倒是真的多年無人居住,房子早就塌成了個鳥窩,屋里亂七八糟,倒扣的鐵鍋銹穿了底,墻根立著一口豁了嘴的水缸,青苔爬滿缸壁。
時光仿佛穿越回多年前,父親在院子里劈柴,斧子劈開木頭,發出咔嚓的聲響,母親在給幾只小雞喂食,麩皮混著剁碎的曲麻菜,饞的幾只蘆花雞跟著她的后頭一直轉...
偷偷拭去眼角的淚水,朱元璋知道,自己已經是割據一方,甚至馬上就要一統天下的人杰,絕對不能在臣公部下的面前露出脆弱的一面來。
我們知道,這朱元璋啊,他不是一個人回來,他是一幫人回來的,有很多士兵,有很多戰馬,還有好幾輛車,動靜鬧的很大,村里僅剩的老少爺們很快都被吸引了過來。
大家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因為長期營養不良,每個人都身形佝僂,步伐緩慢,大家一個一個探出頭來,望著人群中意氣風發的朱元璋,都在努力回憶這個人究竟是誰。
最終,還是朱元璋率先打破了沉默。
“鄉親們,我是重八啊!”
一句濃厚的鄉音過后,大家終于反應過來了,哎呀哎呀,這不是朱五四家的老小子嘛!
這時候大家立刻圍攏過來,瞧一瞧看一看,膽大一點的竟然直接向朱元璋伸手,朱元璋也不嫌棄,一把拉住,噓寒問暖,也沒有什么要緊的,都是一些東家長西家短的閑話。
朱元璋很大方,他知道鄉親們過的不好,于是把隨行士兵的所有口糧都分給了大家,又從馬車上拿出大量的絲綢和棉布分發下去,甚至他還自掏腰包,給了孤莊村每戶人家白銀二十兩。
鄉親們感恩戴德,又聽說原來當年的窮小子朱重八如今已經是身份顯赫的吳王,以后更要登基做皇帝,大家更是歡呼雀躍,立刻伏地跪拜,山呼萬歲。
環顧四周,一片喜氣洋洋,無限羨慕贊揚。
(各版本的朱元璋畫像 2)
可是朱元璋在人群里找來找去找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看到自己一直想要見到的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劉德。
劉德,是孤莊村最大的地主,非常的有錢,非常的闊綽,孤莊村里幾百畝地,有一半以上都是劉德的,當年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劉德家的佃戶,靠給劉德種地為生,朱元璋小的時候也給劉德放過牛。
所以,就在父母病逝,沒錢買棺材,無處下葬的時候,朱元璋沒有辦法,他只好跑到劉德的家里,跪在劉德的面前一直磕頭,央求劉德出力,代為操辦父母的喪事。
朱元璋說,大老爺,我求求你了,哪怕給我一小塊地,我也能安葬我的父母,這樣你就是我家的大恩人,我終生都感激你的恩德,來日一定報效。
入土為安,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生命中最后的請求,也是唯一的請求,劉德據有那么多土地,何況朱元璋的父母給你們老劉家打了一輩子的工,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沒有功勞,難道還沒有苦勞么?你就可憐他,稍微給他哪怕一點點地,也能成全朱元璋做孝子的心了。
悲天憫人是常情,但是很顯然,劉德并不愿意這么做,他十分干脆的拒絕了朱元璋,還派家丁把他給攆了出去。
可以說,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為難以啟齒,最讓他覺得屈辱的一次記憶,后來的很多年里,他恨不得將劉德抽筋扒皮,除之而后快。
所以這趟回來,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他要見一見劉德。
鄉親們領了東西拿了錢,各自散去之后,朱元璋立刻就迫不及待的親自到劉德家里去“看望”了劉德。
您別看這個“看望”是打了引號的,但是沒有歧義啊,是真的去看望。
而且朱元璋是一反常態,他沒有怪罪劉德,也沒有報復劉德,或者把劉德殺掉,當劉德誠惶誠恐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哀求朱元璋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時候,朱元璋連忙把他拉起來,還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
此恒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
這是人之常情,你就不用再說了,當年我貧寒之時,你怎會知道我今天能成為天子呢?
哎,那這個時候,跟在朱元璋身邊的兩位史官就派上用場了,他們趕緊將這一切記錄下來,因為這將會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以德報怨的佳話。
(廢棄中都)
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很愛他的家鄉的,這份關愛可以讓他善待家鄉百姓,讓他原諒那個讓他承擔了刻骨銘心的屈辱的劉德,甚至當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之后,他竟然在某天決定,要把本朝的都城就定在濠州,就設置在鳳陽,這樣他就可以時時刻刻和鄉親們,和老家人在一起了。
那么,從洪武二年開始,在朱元璋的指揮下,朝廷開始在鳳陽營建都城,因此就在鳳陽當地,以及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工匠,民夫,軍士,這些人的總體數量在一百萬左右。
一百萬人庫庫一頓干,花費六年時間,耗費無數財力,民力,精力,物力,終于打造出了占地五十多平方公里,堪稱璇霄丹闕,層樓疊榭,璇題玉堆,翠幬金鋪的,在當時幾乎是中外第一大皇家宮殿建筑群的明中都,也就是鳳陽皇宮。
不過呢,房子蓋好之后,朱元璋去巡視,他坐在宮殿里,卻隱約聽到頭頂上傳來一陣怪聲,就是很多刀槍劍戟相互碰撞摩擦的聲音。
朱元璋說這不對勁,這怎么回事兒啊,于是就讓大臣李善長去調查,李善長調查之后,得出結論,說皇帝啊,工匠民夫在蓋宮殿的時候,勞役難忍,他們心有怨言,于是就在澆筑墻體,構造房體的時候,把一些菜刀,剪子之類的鐵器埋了進來,也就是說,工匠們對宮殿使用了“厭勝法”。
更要命的是,宮殿已經落成,這些東西難以清理,如果非要清理出來,難度巨大,相當于是扒了重蓋。
所謂“厭勝法”,就是通過這樣的行為來詛咒這座宮殿,讓這座宮殿變得不吉利,讓住進來的人也不得安寧。
朱元璋說可不是不得安寧了唄,我一進來就聽到叮叮咣咣的金屬撞擊聲,這說明這房子真的出問題了。
于是朱元璋立刻決定,廢棄明中都,走了,朕不住了。
不能和鄉親們一起生活,朱元璋十分失落,也十分憤怒,皇帝旋即下令,將參與宮殿營建的一干工匠(幾千人),全部處死...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1974
皇明通紀. (明) 陳建著.中華書局.2008
朱元璋與鳳陽. 夏玉潤著.黃山書社.2003
劉欣.鳳陽明中都的興衰和變遷.安徽建筑,2025
劉欣,夏玉潤.明中都城基址的三次變更.滁州學院學報,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