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的新疆賽里木湖,最近卻因為幾只巨型恐龍雕塑沖上了熱搜。
據悉,這些恐龍雕塑是在2024年冬季賽里木湖冰雪節期間出現的。當時,賽里木湖根據季節和地域特色,推出了“冰雪恐龍+遠古生物+冰封化石”等沉浸體驗場景,不少游客在社交平臺分享了雪山、冰湖、恐龍同框的照片,有網友表示“末日感拉滿”“回到了侏羅紀時代”等等。但隨著夏季到來,冰雪融化,那些巨大的恐龍雕塑在賽里木湖純凈的風景中就略顯突兀了。
恐龍雕塑的建立初衷不難理解。在冬天的旅游淡季,通過特色旅游來吸引更多游客、創造經濟效益本無可厚非。新疆準噶爾盆地作為中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將恐龍與冰雪相結合,的確營造出了獨特的效果。諸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張家界的玻璃棧道、唐山的河頭老街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工造景的結合,吸引了大量的客流,收獲好評滿滿。
然而,同樣的人工元素放置在同一個景區,只因季節之差,便讓滿滿的“氛圍感”變成“辣眼睛”:當夏天的賽里木湖變得清澈、寧靜時,恐龍雕塑的存在不僅不能與自然環境形成對話,反而形成了一種美學上的污染。
當下,文旅產業備受關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但近年來不協調的旅游開發也是屢見不鮮:一些所謂的古城老街,沒有古色古香,只有臭豆腐、烤魷魚和麥芽糖;“想你的風吹到全國各地”,唯獨吹不進游客心里;為了打造夜間景觀而大面積鋪設的燈帶,被網友戲稱為“地府”打光……景區的本意或許是為了加強與游客之間的互動,卻得到游客一句“改得很好,建議下次別改了”的吐槽。這種“越努力越心酸”的效果反差,有些滑稽,也令人深思。
可以說,不少景區都陷入了一種“焦慮”——唯恐“原始”的自然不夠吸引人,堅信人工“佐料”才能帶來新鮮感。這種焦慮的背后是對自然魅力的不自信,也是對游客品位的低估。事實上,不少游客正是為了逃離城市的人造景觀、體驗未經修飾的自然之美才對自然景區心馳神往??墒牵敻泄傧到y被巨大的人工造景所捕獲,那些真正的自然景觀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當然,自然景觀不代表就是原汁原味未經開發的荒野。對景區適度的打造和維護,是一場需要平衡生態保護、人文傳承和經濟發展的藝術,景區管理人員對于生態的理解和對審美的追求有著較為專業的要求:當地的文化背景、地質特征、季節優勢,都是在打造景區時缺一不可的考量因素。
要看到,網友們的吐槽不僅僅是吐槽,也是游客們對于“美”的討論。景區的打造無需一直做加法,也可適當做做減法——將這些格格不入的恐龍雕塑拆除運走或許只是第一步,更要清除的是心中對自然的傲慢、對審美的思維定式。
原標題:《“氛圍感”變成“辣眼睛”!賽里木湖恐龍引發關注,媒體評:景區打造無需一直做加法》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