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閔行區七寶鎮三佳花苑小區,黨總支書記陳玲有個特別的習慣——走路總愛“溜邊”。樓棟拐角的灌木叢、垃圾房后的三角區、單元門前的黃土裸露帶,都被她和同事仔細研究了個遍。
正是這些邊邊角角,讓這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硬生生“變”出28個車位,還即將裝上新能源充電樁。
停車位“加減法”,算出最大公約數
“昨晚又一輛車找不到車位,堵路停放,今早發生矛盾。”
去年10月,陳玲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停車糾紛。新能源車主更頭疼,老小區沒有充電樁,一位車主甚至從家里拉“飛線”私裝了一個充電箱,被發現后才拆除。
去年“四百”大走訪收集到的民意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有車族”都希望能擴增車位,然而,老小區已沒有多余空間,開辟新的停車位肯定要“犧牲”一部分綠化帶,“無車族”必然會有顧慮,如何平衡?
去年7月14日,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和七寶鎮社工辦(房管條線)專管員負責人一起走遍了小區的犄角旮旯,找到了“最大公約數”——不動大樹木,只選灌木區域改建停車位,所有灌木均移栽到小區支路上黃土裸露帶,盡量保證灌木存活率,不影響居民生活。
施工當天還是有居民來投訴了,陳玲回憶道,一位老先生激動地走進居委會投訴施工隊毀壞綠化。陳玲帶著老人來到現場,指著即將移栽的位置耐心解釋,“物業公司和施工方簽的合同明確規定,今天下午就會補種!”老人放下心來。
如今,小 區內新添的28個車位讓晚歸的居民少了一份擔憂,健康灌木移栽后成活率超過80%。“基層治理沒有標準答案,但一定有最大公約數。”陳玲表示。
意外收獲:晾衣架和充電樁都安排上了
老舊小區里,環境是舊的,人的需求是新的。
近年來,小區里越來越多的綠色車牌吸引了陳玲的注意, “現在年輕人都開新能源車上班,未來肯定需要充電樁。 ”
她電話咨詢了多家專業公司,在安裝充電樁這件事兒上,要求都一樣——至少有10個相連的停車位才行。 雖然三佳花苑當時沒有一處符合條件的場地,但這件事情陳玲放在了心里。
去年施工方案審定時,陳玲考慮到了這一細節,給未來需求留下空間。如今,三佳花苑已擁有三處符合充電樁安裝要求的連排停車場地,下一步將對接七寶鎮電力部門,全力推進充電樁安裝。
年輕人需要停車,住在一樓的居民們需要“搶位置”曬衣服。
陳玲觀察到,小區健身器材上的最佳晾曬位總是非常搶手,但是曬了衣服,健身器材又不能正常使用。 去年10月,居委會又定制了十幾個固定的晾衣架和五六個移動晾衣架。 陳玲記得安裝那天,曾經抱怨無處晾曬衣服的阿姨正好路過,她稱贊說: “居委會辦實事啊! ”
那一刻,陳玲突然發現, “居民們的‘吐槽’里,日常見到的現象中,原來就藏著小區未來發展的圖紙。 ”
供稿:齊音
記者:宋詩清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范仲毅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