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日本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舉辦了一次特別展覽,公開展出了約3.5萬張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老照片。與此同時,這些照片也全部對公眾開放,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
這些照片結集為《華北交通寫真》,由“華北交通株式會社”于1939年至1945年期間在中國北部西北部拍攝的。“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當時管理著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鐵路、公交、船舶等交通網絡。這批照片中,幾乎沒有戰爭場景,主要以華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狀況為多,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及文物等內容也不少。
雖然名為《華北交通寫真》,但照片實際囊括了中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今天發布一組在山西太原拍攝的一組照片。
新民第二市場,右側似乎是一家涼粉鋪子。1939年6月。
一處門樓。1939年6月。
晉祠鎮一處農家。 左上方是水車小屋,近前是一座豬圈。1939年6月。
晉祠鎮一處農家,跪拜土地。1939年6月。
晉祠鎮農家的水車屋內,在碾稻谷。1939年6月。
水車小屋里的揚場簸箕(用來使谷物和糠等分離的農具)。1939年6月。
水車小屋內,用來磨面的石臼。1939年6月。
水車小屋內,用來磨面的磨具。1939年6月。
晉祠鎮一戶農家的農具。1939年6月。
采摘芥菜。1939年6月。
太原街市的清晨。1939年12月。
太原商店街橋頭街。1939年11月。
太原鼓樓,1939年11月。
太原府城鼓樓明初建造,清代兩次重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太原的戰役中飽受摧殘,已成危樓,1952年被拆除。鼓樓頂層懸掛“造產救國”大匾;二層懸掛“用志不忘”大匾,均為閻錫山手書。
從太原鐘樓向東南方向遠望。1939年11月。
太原鐘樓上的琉璃獅子。1939年11月。
太原天主教堂。太原天主堂創建于1870年,義和團運動時被毀,后1905年由風朝瑞主教主持重建。1939年11月。
太原天主教堂坐東朝西,南北進深約70米,呈拉丁十字縱長形,非常典型的歐洲教堂風格。
太原鼓樓。 1939年11月。
一家飯店的女招待。1939年11月。
太原文廟大成殿。1939年11月。
街上的孩子。1939年11月。
太原橋頭街。1941年1月。
太原新民公園。1940年4月。
新民公園即太原文瀛公園,1927年3月文瀛公園舉辦了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活動后,改名為中山公園。1937年11月,日軍侵占太原城后,改中山公園為新民公園。
街上墻壁上,日本人的宣傳畫。1941年2月。
太原鐵路局。1941年2月。
太原城內橋頭街街景。1941年8月。
太原永祚寺雙塔。1941年。
太原永祚寺雙塔。1941年。原圖標注:塔的內部因戰火遭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壞,預定在昭和十七年(1942)進行修復。
太原鐘樓。
太原鋼鐵廠。
太原鋼鐵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