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啟動“聽力保護行動”。
消防員在心理調解室。深圳市職防院供圖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個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是“關注勞動者心理健康”,將關注焦點投向勞動者心理健康領域。2020年起,深圳市啟動一體化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模式,針對公交車司機、快遞員、港口作業人員、視屏作業人員以及消防救援人員等重點職業人群,系統開展職業緊張狀況調查與心理干預,顯著降低了職業相關心理問題風險。
作為工業大市,深圳正面臨新舊職業病危害交織的雙重挑戰,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同時,噪聲等傳統職業病危害依然不可忽視。尤其在職業危害嚴重的行業中,中小微企業的職業健康管理短板尤為突出。
從“生理防護”到“心理干預”
目錄新增“腕管綜合征”、“創傷后應激障礙”
“如果TA見到媽媽最后一面,結局會不會不同?”消防員阿威(化名)至今仍難以忘記那個因情感問題輕生的救援對象。作為入職兩年的消防救援人員,這次事件后他接受了系統的心理干預,逐漸走出創傷陰影。
阿威所經歷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已被正式納入新修訂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翁少凡副主任醫師介紹,今年8月1日將實施的新規中,新增了“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兩大類別,其中“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新增“腕管綜合征”,主要針對長時間腕部重復作業或用力作業的制造業工人;“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新增“創傷后應激障礙”,適用于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人民警察、醫療衛生人員和消防救援等應急救援人員。此次《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擴容,不僅拓展了職業病的認定范圍,更標志著我國勞動者健康保護體系實現從“生理防護”到“心理干預”的重要跨越。
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林大楓主任醫師表示,消防救援人員因長期面臨生命威脅、創傷性事件暴露、高強度訓練及24小時待命的工作特性,極易出現急性應激反應等心理問題。針對這一特殊群體,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實施了系統化的心理干預方案: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和冥想訓練,幫助緩解工作壓力;建立心理危機快速干預機制,提供及時心理支持;通過模擬應急場景訓練,增強心理抗壓能力。經過持續干預,成效顯著,基線調查數據顯示,消防救援人員群體的職業緊張檢出率、睡眠障礙發生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這些心理輔導就像我們的‘安全繩’。”消防老兵阿雄(化名)這樣評價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的干預工作。他認為,通過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團輔,一對一等輔導,可以讓大家傾訴負面情緒,放松心情。在參與團體輔導和一對一心理咨詢后,他深有感觸:“不僅能暢快傾訴壓力,更重要的是重新認識到這份職業的價值與榮光。”
林大楓指出,“系統職業心理健康干預具有雙重效益:一方面通過精準識別職業緊張狀況,實現早期預警;另一方面借助專業干預措施有效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率。這不僅是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的關鍵舉措,更是提升職業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去年對862家噪聲危害嚴重單位開展聽力保護培訓
在寶安區某電子制造廠工作15年的鄭師傅,直到職業性輕度噪聲聾的診斷報告擺在面前,才意識到車間里日復一日的轟鳴聲已“偷”走了他的聽力。“拿到這個診斷結果,我當時覺得有點懵,平時跟同事交流的時候,聲音小一點兒會有聽不清的情況,但已經習慣了,從沒想到自己會得職業病。”鄭師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確診職業病后,調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像鄭師傅的遭遇并非個案。從全國職業病監測數據來看,我國職業性噪聲聾報告病例數已成為繼職業性塵肺病之后列第二位的職業病。根據深圳市職業病監測數據,職業性噪聲聾已成為深圳第一大職業病,在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制造業、電子電器設備制造業尤為嚴重。
職業性噪聲聾是指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由于長期接觸噪聲而發生的一種漸進性感音性聽覺損傷。“噪聲聾發病過程比較緩慢,剛開始是高頻聽力有損失,對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小,患者自己不易察覺。隨著交流障礙越來越大,有時還伴隨耳鳴癥狀,這時已經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害。”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張敏紅副主任醫師介紹,正是因為聽力不可逆,且早期不易察覺,所以提高用人單位及勞動者對噪聲危害認知及防控非常重要。
面對這一“隱形殺手”,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自2018年起啟動“聽力保護行動”。張敏紅介紹,聽力保護行動主要是幫助企業識別噪聲危害及其來源,通過開展聽力保護培訓、面對面交流以及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指導企業進行全方位噪聲防控,提高企業噪聲危害防控能力。
六年來,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對62家噪聲危害嚴重企業開展了聽力保護幫扶行動,行業涉及專用設備制造、金屬制品業、陶瓷制品制造、建筑用石加工、電子設備制造、模具制造、木質家具和印刷等。2024年度,為全市862家噪聲危害嚴重用人單位的2017名主要負責人、職業健康管理人員和一線勞動者開展聽力保護培訓。
聚焦
小微企業對職業病防控意識薄弱
2020年深圳市重點行業職業病危害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中小微型企業數量多,行業分布廣,但中小微企業在履行職業病防控主體責任方面,特別是小微企業,職業病防控意識薄弱,主體責任缺失的問題較為突出。
“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開展率、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開展率、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和職業健康培訓開展率均明顯處于相對較低水平。”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丘海麗副主任醫師介紹,如何在不增加企業負擔前提下,幫助中小微型企業切實提升其職業健康管理能力,并有效地保障勞動者職業健康權益。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針對中小微企業開展職業健康幫扶工作。
工業園區幫扶模式今年將延伸至印刷行業
“我們選擇以工業園區幫扶的方式,通過加強園區職業病防治宣傳與告知設施建設、職業建康培訓,讓管理者和勞動者了解危害因素,并對重點崗位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風險評估。”丘海麗介紹,通過工業園區幫扶模式,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主體和紐帶作用,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對工業園區中小微企業進行精準指導和定點幫扶。2024年重點幫扶電鍍工業園,2025年將延伸至印刷行業。
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強中小微企業的職業健康幫扶力度,夯實傳統職業病危害防控根基;立足重點職業人群健康干預;實施職業健康保護擴面行動,全力推動職業病防治四方責任,建立可推廣的以政府主導、多部門協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共同參與的職業健康保護深圳模式。
采寫:南都記者 謝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