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三批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隊員為柬埔寨當地危重患者會診。
中國路橋承建的柬埔寨10號公路改建工程28號大橋。
第三批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在柬埔寨開展義診活動。
連接柬埔寨首都金邊與西哈努克港的金港高速上的金邊收費站。
航拍的金港高速。均為受訪者提供
“夠意思”超市、成都火鍋、月餅零售,初到柬埔寨首都金邊,街頭頻頻出現的中文招牌,會引人探究中國人在這里的故事。
淵源確實深厚。中國長期是柬埔寨最大貿易伙伴國和最大投資來源國,兩國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不斷深化。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座跨山脊高架橋、第一大電站、最大體育館……中國支持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為柬埔寨民眾帶來實實在在好處,也為柬埔寨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部分項目,走近中國援柬埔寨醫療隊,感受中國在柬埔寨鋪設的“友誼路”和兩國人民的雙向奔赴。
“第一高橋”架起來,“有路就有希望”
“太開心了,我們從來都沒看過這么高的橋是什么樣子呢。大家都安排過來看,周圍的賓館、酒店都訂滿了。”在柬埔寨“第一高橋”臨時通行現場,當地村民烏克占迪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4月14日到16日是柬埔寨傳統新年,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往來需求,中資企業承建的柬埔寨“第一高橋”臨時通行了。大橋上,小汽車、摩托車穿梭往來;大橋旁,許多村民也來現場觀摩、一睹大橋通行的場景。
“第一高橋”,即中國路橋承建的柬埔寨10號公路改建工程28號大橋,是工程建設的關鍵項目。大橋全長530米、高80米,橫跨額勒賽河山谷,是柬埔寨最高墩橋梁和首座跨山脊高架橋。“這是我們國家最高的一座橋,能參與建設,感到非常自豪。”參與項目建設的當地員工萬維切卡說。
據了解,大橋毗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級水源保護地,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項目團隊克服了深基坑開挖、臨河施工等難題,研發了掛籃自動行走、無線測溫監控等10余項新技術,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工程質量。
“‘第一高橋’是我們在當地實施的眾多項目中的一個,作為中國企業,我們很榮幸能參與到柬埔寨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中去。我們也將一如既往高效優質如期履約,為中國和柬埔寨人民之間架起更多友誼的橋梁。”中國路橋柬埔寨辦事處總經理楊杰說。
“第一高橋”的臨時通行,也為10號公路的通行奠定了基礎。10號公路改建工程全長約197公里,是連接柬埔寨馬德望省、菩薩省和國公省的重要通道,對柬埔寨“糧倉”馬德望省的糧食運輸和出口至關重要。
柬埔寨公共工程與運輸部部長賓波尼表示,該項目完工后將進一步完善柬埔寨西部公路網,提升公路標準等級與整體服務水平,極大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當地民眾來說,大橋和道路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是更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我們當地有句話叫‘有路就有希望’。”烏克占迪說,我們原來種榴蓮、百香果,光是把東西拉出去就要一兩天,水果都壞了,車費也很貴。現在有路有橋,運輸的時間、費用都大大節省。有了路,大家可以過來玩,我們的經濟也會發展。“期望路和橋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她說。
金港高速開通,沿線經濟加速起跑
“自從金港高速開通,很多司機都不用凌晨來裝貨了,我們也不用辛苦起那么早了。”上午10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海鮮批發市場的“海鮮妹”水產店老板忙碌起來。
金港高速,即連接柬埔寨首都金邊與西哈努克港的高速公路,全長187公里,是中柬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這條高速公路于2022年通車后,從金邊到西哈努克港的車程從原來的5個多小時縮短至2個小時以內,不僅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也讓路上的人們多了一份從容。
海鮮市場里,幾名顧客正在挑選海鮮,一輛海鮮運輸車剛剛抵達準備裝貨,司機普魯姆達趁機稍作休息。為了保證海鮮品質,老板叮囑他走金港高速回金邊,這樣才能趕得上下午2時前的配送。10時40分,裝好貨物,普魯姆達駕車駛出批發市場。
不久后,車輛駛出西港城區,金港高速的入口就在眼前。收費站整齊有序,電子屏上清晰標示著各類車輛的通行費標準。第一次上高速路的普魯姆達有些不知所措,人工收費通道的工作人員將通行卡遞給他,示意他前行,從進入閘口到領卡出閘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
車道寬闊、路面平整,沒有以往道路的坑洼顛簸,更不用提以往公路上常見的大車混行、逆行借道超車的情況。13時許,普魯姆達的海鮮車穩穩駛入金港高速金邊收費站,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用手機掃碼順利支付通行費,僅僅用時30秒便完成了從入站繳費到出站駛離的全過程。
“走金港高速,竟然這么快!”普魯姆達說,以前運送海鮮不是擔心太顛簸摔壞海鮮箱,就是擔心路上堵車耽誤時間,這樣平穩、快速的駕駛體驗真是太棒了。
當普魯姆達把最后兩筐活蹦亂跳的皮皮蝦搬進客戶的后廚時,手機里下午兩點的鬧鐘正好響起。金港高速開通,對物流司機來說意味著快捷、安全和舒適體驗;而對金邊市民來說,也意味著市場里的海鮮更新鮮實惠了。
作為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不僅助力柬埔寨進入“高速公路時代”,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許多旅行社推出“金邊—西港”一日游、兩日游等旅游線路,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隨著高速貫通,一些工業園區將選址定在沿線,當地產業升級發展迎來新的機會。
醫療援助扎根當地,讓一批批患者重拾希望
“1974年,我的爺爺遠赴非洲大陸投身坦贊鐵路的建設……50年后的今天,我有幸成為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的一員,繼續傳承并弘揚這份援外精神與使命。”在2024年9月18日的援外日記中,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杜氏骨外科醫生張智寫下這樣一段話。
彼時,張智隨第三批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抵達金邊剛兩個月,相比不同語言、文化和醫療體系的挑戰,那些日常行醫中的故事讓他難忘,更讓他真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一位77歲的柬埔寨患者,自己也是一名醫生,因長期受神經損傷后遺癥困擾,肩膀疼痛難忍,曾嘗試多種治療均無果。通過醫療隊的針灸、推拿等治療,他逐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緩與力量回歸。“這份奇跡般的轉變,不僅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更激發了他繼續為柬埔寨醫療事業貢獻力量的決心。”張智說。
讓失聰女孩喊出人生第一句“媽媽”,讓長期靠輪椅出行的患者重新站立起來……派赴柬埔寨的中醫醫療隊一次次為當地群眾帶來生活的轉機。
“我們剛來時接診的患者以華人為主,現在接受中醫的柬埔寨患者越來越多,門診占比達到50%,中醫針灸、推拿都很受歡迎。”第三批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隊長陳虹林介紹,醫療隊依托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中醫門診開展診療活動,每月就診患者近千人次。而這所醫院的主體大樓,正是中國援助擴建的,于3年前正式啟用。
醫療隊在當地不僅為病人診療,還帶出了一批批學生,柬埔寨護士孫爽就是其中之一。“我來這兒工作3年了,我會拔罐、理療、刮痧、做耳穴。”孫爽用還不太流利的中文介紹,最讓她感到驚喜的是針灸的神奇療效,她也常推薦家人和朋友來到中醫門診。眼下,孫爽正在學習中文,期待可以幫助她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理論水平和臨床操作技能。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希望通過中醫的傳播,為當地慢病防治、基層傳染病防治帶來有力補充,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低成本、高可及的中醫藥服務。”陳虹林說。
采訪開始前,陳虹林剛為患者做完針灸治療,第一眼見到他,那白大褂胸前的五星紅旗尤其耀眼。“第一次穿上這件印有五星紅旗的白大褂時,感受到的是滿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會時刻銘記中國援外醫療隊的精神: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把這種精神貫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他說。(本報記者 李 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29日第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