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郭慶華團隊成員在進行野外調查。
郭慶華(中)與團隊在進行測量。
郭慶華團隊采集生成的數據圖。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截至2023年底,中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
那么,中國到底有多少棵樹?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開展的微博直播連麥中,記者與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所長郭慶華進行了交流。
十年“數”樹
“中國有多少棵樹?在完成調查之前,說實話,我對這個數字也沒有概念。”郭慶華說,“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根據我們的調查估計,截至2020年,中國大約有1426億棵樹,平均樹密度約為689棵/公頃。”
1426億棵,相當于中國人均擁有約100棵樹。
在調查研究中,郭慶華團隊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
從植被類型看,寒溫帶針葉林植被區以約720棵/公頃的樹密度,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樹木(約879億棵樹),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的樹木密度最高,約達到989棵/公頃。
從地理區域看,西南地區樹最多,約360億棵;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區的樹木數量和密度,顯著高于北方和西北地區。從流域看,長江流域以約496億棵樹的絕對優勢位居首位,東南諸河流域、西南諸河流域、珠江流域與松遼流域等均超過100億棵樹。
從省域看,四川、黑龍江、云南和廣西的樹木總數超過100億棵,占全國總量的32%。其中,四川憑借其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條件,樹木數量居全國首位。而在人均樹木數量方面,西藏位列第一,人均擁有近2000棵樹。
中國這么大,這么多的樹,是怎么“數”出來的呢?
“我們通過科學抽樣,選取了7.6萬多個樣方,實地調查了這些樣方之后,估算出了全國的樹木總量。”郭慶華說,“這7萬多個樣方,我們團隊全部走遍了,可以說,全國各地的樹林是我們工作的‘主戰場’。”
做這項調查,需要時間。
“前前后后,我們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采集了400多TB的數據。”郭慶華說,如果以一張照片5M大小計,400TB相當于8000多萬張照片的體量。
給樹林做CT
“‘數’樹的過程,形象地說,就是給一片樹林做全面的CT掃描。”郭慶華說。
采集這么多的數據,如果光靠肉眼、手持相機拍攝、紙和筆記錄是遠遠做不到的。
給樹林做CT,離不開兩只“眼睛”——一只是空中的,一只是隨身攜帶的。
空中的“眼睛”是無人機的激光雷達傳感器。
“這片樹林面上的整體情況如何,無人機在空中飛一下,很快我們就能知道。當然,我們用的無人機,跟大家平時拍照用的無人機是不一樣的。”郭慶華說,根據研究的需要,團隊研發了一些設備和工具,將它們掛在無人機上,也就是所謂的“載荷”。這里面有激光發射器,每秒可以發射出上百萬個激光的脈沖,而且是可以旋轉的,能多角度采集數據;這里面還有一個相機,可以同步拍攝照片、視頻等數據,與激光數據互為補充。
隨身攜帶的“眼睛”,是手持設備中的激光雷達傳感器。
郭慶華介紹,最早,他們隨身攜帶的是類似于背包的設備,這幾年迭代到手持大小,更輕便,功能也更豐富了。跟無人機上的“載荷”有些類似,手持設備也是可以同步采集激光和影像數據,便于在林下隨走隨拍,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茂密的樹林,常常在野外。一旦沒信號怎么辦?設備豈不是要宕機?
現在,沒有信號也不再是問題。“無論是無人機還是手持設備,我們都運用了一些技術,可以實現準確的坐標定位。”郭慶華說。
一只天上的“眼睛”,能俯瞰下面的情況,另一只是隨身攜帶的“眼睛”,可以平視和仰視,這樣一來,一片樹林的全景圖就很容易繪制出來了。
“很自豪地告訴大家,這些設備和技術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郭慶華說。
當下,人工智能備受關注,在“數”樹的過程中,人工智能也得到了不少應用。
在郭慶華看來,如果說激光雷達和相機是眼睛,那么AI就是充滿智慧的大腦。
無論是硬件端,還是軟件端,AI都成了郭慶華團隊的好幫手。
“在實際測量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難題,同一片樹林的地表是有起有伏的,如果要知道這里面每棵樹的高度,顯然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的樹都放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來計算。因此,我們針對地形的起伏,把包含相應AI算法的模組固化到硬件里面去,這樣便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針對地形的起伏來調整飛行高度,這被稱為仿地飛行。”郭慶華說。
AI在軟件端的應用,就更重要了。
試想,在上千平方公里或者更大面積上采集了這么多數據,如果都要靠人工一個個去提取關鍵數據點的話,那會非常費時費力,這時候就需要應用AI的一些算法。
“我從許多年前就開始研發相關的算法,比如怎么能自動提取森林的結構參數等信息。通俗來講,我們的研究就是用激光雷達給樹林做了一個CT掃描,然后用AI來讀這個片子,發現其中的關鍵信息并整理成我們需要的報告,如樹密度地圖等。”郭慶華說。
“一件很酷的事”
“十年‘數’樹,我們是認真的,我覺得我們干了一件很酷的事。”郭慶華說。
這么多年,不少人問過郭慶華同樣的問題:為什么要“數”樹?
在郭慶華看來,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樹的數量或者叫樹的密度是生態系統質量的晴雨表,一個地方生態比較好的話,它的樹密度會比較高一點。反之亦然。第二個原因,現在全球都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時代課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這些年人工林的種植面積居世界首位,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為地球增添綠色。”
基于這樣的考慮,郭慶華認為,要摸清樹木家底十分重要,這樣可以為我們更高質量地種樹提供數據支撐,比如,在哪里種樹,種什么類型的樹,種多少棵樹等等。“因此,我們團隊許多年如一日,堅持做森林研究。”郭慶華說。
令郭慶華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在西藏自治區測量目前中國最高樹的經歷。
“以前開展森林調查,一個樣方可能要好幾個小時,現在有了激光雷達設備,能縮短到幾分鐘。經過電腦自動處理,可以很快獲得相關數據。”郭慶華說,在激光雷達的幫助下,“尋找最高樹”變成了一個可重復的科學工作。不僅如此,植物生態學家也可以在相關數據基礎上進行更多深入研究,研究為什么樹能長這么高,它的限制因子是什么,對我們理解整個生態的機理也有一定的幫助。
樹木不僅是森林的基本組成單元,更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器”。當前,各國紛紛響應“全球種植萬億棵樹”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助力生態系統修復。中國也在為“未來十年種植、保護和恢復700億棵樹”的目標而不斷努力。
“我們團隊的研究成果為上述目標提供了有益的科學支撐。通過精準掌握全國范圍內的樹木密度分布,相關部門與科研單位能夠更科學地規劃造林區域,提升種植成效,避免盲目和浪費。讓高精度數據與智能模型深度融合,就是為了讓每一棵樹都能在最合適的地方扎根成長,切實發揮生態與經濟價值,為全球生態可持續管理與治理貢獻‘中國方案’。”郭慶華說。
迄今,郭慶華和激光雷達技術已經打了20多年交道。“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究,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郭慶華說。(本報記者 劉發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29日第08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