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端的橋頭牌,“勝利橋”三個字已模糊不清。
50年前, 1975年8月1日,勝利橋 建成通車。半個世紀里, 勝利橋不但是一個主要交通樞紐及中轉站,更是承載了無數(shù)人太多美好的回憶。雖然它的作用已逐漸減弱,但并不妨礙在市民心中重要的地位。
上世紀70年代新建成不久的勝利橋(逄淑才收藏)
上世紀60年代前,出入青島市最早的一條路,也是最長的一條路,就是四方北嶺至流亭的四流路。
一直到50年代,二航校與滄口飛機場還是相連的,從華新紗廠(青島國棉九廠)大門口到勝利橋(那時還沒建勝利橋,車輛要走下面的漫水橋通過)是無法直行的,需要繞道四流中支路。
60年代初期,為方便群眾讓路于民,軍地兩方?jīng)Q定在此開辟一條通道,將滄口飛機場與二航校兩邊分開。自此,四流中路滄口飛機場一段,車輛行人得以便捷直行,自此,也有了二航校的大紅墻。
建于德占時期的鹽灘橋
未建勝利橋之前,橫跨于李村河上的橋是鹽灘橋,鹽灘橋為始建于德占時期的石板漫水橋。因橋南是鹽灘村,所以叫鹽灘橋。橋南一帶的居民一般稱為北大河、北大橋,橋北一帶的人們則稱為南大河、南大橋。鹽灘橋長255米,連同過水路面共304米,凈寬8米,人車混行,是解放前貫穿青島南北唯一的交通要道。
由于長年失修,鹽灘橋往來車輛不斷軋壓及大雨沖擊,橋面條石損壞較多,造成車輛通行受阻。在日本二次侵占青島期間、抗戰(zhàn)勝利后以及建國后,歷經(jīng)多次大修,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鹽灘橋地處李村河入海口,汛期雨水、海潮經(jīng)常漫過橋面,使大量上班族被阻在橋兩側,尤其是橋兩岸有著十多家大型工廠,對整個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秩序造成了混亂。60年代,22路公交車還曾在此發(fā)生過翻車入河的事故,甚至造成個別不顧危險強制過河的市民被水沖走的悲劇。
雨后的橋下時常被淹沒,造成通行不便。(王挺攝影)
為改善該交通條件,60年代初就曾有計劃在此處建造一座高橋,但因文革的影響未能實現(xiàn)。直到1973年8月,人們期盼的大橋終于開始動工。
市民馬希業(yè)介紹說,他的父親馬洪進,是當年青島城建局工程隊的一個瓦工施工班長,他的一生帶領他的班組一共建造了三座橋。第一座是60年左右建的鄭州路小白干路橋,第二座是文革期間改造的新天橋躍進橋,第三座橋就是勝利橋,是在漫水橋旁邊建設的。父親是城建局工程隊的元老,沒文化但是技術全面,木工、瓦工、石匠等樣樣精通,1953年就以技術全面當上瓦工班長,為新青島的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建設者。
1975年8月1日,勝利橋建成通車(張秉山攝影)
1975年8月1日,一座430米長的雙曲拱橋建成通車,取時代之名稱定名“勝利橋”,當天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青島革委會在勝利橋舉行祝捷大會。同時,漫水橋也進行了拓寬,橋面重新用混凝土鋪面,與勝利橋同時竣工、共存使用。
勝利橋為鋼筋混凝土多跨徑空腹式雙曲拱橋,主橋14孔,每孔凈跨18米,主橋長280.8米,橋面凈寬21米。勝利橋建成后,極大的提高了四流路的通行能力,也成為當時青島市區(qū)內最大的橋梁。
勝利橋的建設和通車,在當年絕對是件大事,至今很多老青島仍記憶猶新。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勝利橋
牛毛山人:
當年建勝利橋時,發(fā)動了周圍群眾砸石子,并自己用小推車送到工地,當然,全是無私的!十幾歲的我和弟弟妹妹就砸了不少,并送去工地,現(xiàn)在我們也白發(fā)老人了。
隔壁老王:
那天上午9點勝利橋通車,當時觀眾人山人海,記得是10輛新式的公交車 ,每輛車前掛著毛主席像,在播放著“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的歌曲中通過的勝利橋。
振華號:
勝利橋通車時,單位出車游行慶祝,當時我還乘車敲鑼打鼓歡慶,那是真的高興,再也不怕下雨過不去了。
彩虹:
勝利橋通車那天,12歲的我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通車剪彩活動。公交公司進了一批新式公交車(大通道)參加了此儀式,車上披紅掛彩緩緩通過。
玄秋:
記的勝利橋通車典禮,人山人海彩旗飄飄,鑼鼓喧天,人們載歌載舞非常壯觀熱鬧。舊橋也記憶猶新,時代的變遷,舊貌早己煙飛灰滅了,一個時代結束了......
周遵銘:
勝利橋有很多的回憶,交通繁忙,人來人往、趕車轉車是勝利橋特有的一道景觀。勝利橋通車典禮前一晚上,我們同事幾個人在橋上散步,仰望星空,很值得回憶。
漁歌:
勝利橋建成通車的時候,我們振華路小學的同學們由學校組織一塊到橋上當啦啦隊,橋上浩浩蕩蕩的人,可熱鬧了,到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
1985年,勝利橋北端夜景(網(wǎng)友“藍色大海”提供)
白昱:
小時候每次往返姥姥家的7路倒30路或5路必經(jīng)之路。每次快到勝利橋的時候,媽媽總會讓我數(shù)兩邊橋上的路燈,一個燈~兩個燈~卻總也數(shù)不對~
J:
每次路過勝利橋,一路都要數(shù)數(shù)鳥窩,總是數(shù)不清。這就是上學路上最大的樂趣。
滄海一粟:
以前每天下班與同事都要經(jīng)過勝利橋的樓梯走到橋下去座22路公交車。在下橋樓梯時同事們風趣的說下飛機啦
拾柒:
看到勝利橋的那個橋,就想起來小的時候老師要求寫一篇作文“橋”,于是我與同學就步行從家走到了勝利橋,當初不知道橋身多長,我們就一直用腳丈量約多少多少步 從橋頭走到橋尾才發(fā)現(xiàn)橋的旁邊立著石碑,上邊兒寫著這個橋的詳細介紹~
2010年,勝利橋橋頭碑,此為2001年翻建后的新碑。(華龍?zhí)峁?/strong>
北嶺往下,一直到勝利橋,從一開始的滄口區(qū),變成四方區(qū),又變成市北區(qū)。
2010年,勝利橋界碑(華龍攝影)
如今,位于南端的區(qū)界碑石,北端的李滄區(qū)界碑石已在大橋護欄之外的不顯眼之處了。
1994年區(qū)劃調整后,勝利橋以南成了四方區(qū),以北成了李滄區(qū),這里是兩區(qū)的分界線,河兩岸分別設置是兩塊界碑,分指四方和李滄。2012年,四方區(qū)建置撤消,這里又成了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的交界。
2001年勝利橋再次翻修時,被棄置的初建時的橋頭碑。
2001年勝利橋翻新重建,成了3柱9排的現(xiàn)代化大橋,修橋期間,鹽灘橋又發(fā)揮了作用。2001年12月20日,勝利橋新橋建成通車。橋梁全長286米,寬20米,面積5720平方米。
如今,河道內的兩座雕龍石刻。
有讀者留言說起,當年建橋的時候壓住了龍頭,2001年勝利橋拆除翻建時,青島連著下了很多天大暴雨,非常罕見,后來聽一些老人說,是勝利橋拆了,那條龍出來了,才下的大暴雨,挺神奇的,權且當個傳說故事聽吧,不過現(xiàn)在的大橋下,河道內兩座雕龍石刻,也很有意思,讓人不由得去浮想聯(lián)翩~
孫超愛哼哼:
勝利橋,只要下大雨,下面的小橋就發(fā)河水,不知道沖了多少人,我有一年也差一點~
寶少爺:
那時候每個星期六從威海路坐30到終點 勝利 橋,然后 倒車22路去板橋坊姥爺家,看到 勝利 橋, 滿滿的回憶啊,時間都去哪了~
紅領巾:
初中時騎自行車從勝利橋橋下穿過去二航校看飛機,全是回憶啊!
阿碧:
姥姥家在勝利橋住了12年,勝利橋也是我童年記憶里的一部分。
2010年的勝利橋(華龍?zhí)峁?/strong>
橋上開始建設高架
隨著交通車輛的激增,作為南北交通咽喉的勝利橋,再一次成為了制約社會發(fā)展的瓶頸,所以青島市借助于膠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在原勝利橋東漫水橋址上重新建成了比原來勝利橋又高又寬的跨線橋。
勝利橋上建起了跨海大橋高架路
跨線橋的通車,徹底改變了老城區(qū)南北交通不暢現(xiàn)象,而與其平行的原勝利橋就成為了專門為跨海大橋上下橋的專用通道了。
勝利橋公交站,坐車的、換乘的,人總是那么多。(劉嘉磊提供)
作為很多青島人來說,尤其是老滄口的人們, 勝利 橋 是他們抹不掉的記憶。當年,這里不僅有著交通轉換的樞紐,有著化工學院的莘莘學子,有著造紙廠、化纖廠、汽輪機廠、化工廠等大企業(yè),以及幾家廠子里流出的廢水所發(fā)出的刺鼻味道......
上世紀80年代的勝利橋(逄淑才收藏)
光新:
從參加工作開始到退休,幾十年在滄口來來往往,從不了解到一步步的熟悉,從陌生到現(xiàn)在的留戀懷念,滄口已成為我一輩子也難以忘卻的記憶。幾十年來見證了滄口的巨變,營子村、國棉四廠、五廠、六廠、七廠、八廠、九廠相繼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當年紡織業(yè)的輝煌也已成為歷史,不由的使人感慨萬千。經(jīng)歷了勝利橋從漫水橋到現(xiàn)在的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幾座橋,夏天每次下大雨,車輛無法通過漫水橋,就得繞道小白干路,有些人扶著欄桿涉水通過漫水橋,旁邊還有不少人用漁網(wǎng)或網(wǎng)兜在捕魚......
張繼發(fā):
以前青島兩座交通咽喉漫水橋,一座鹽灘北橋,一座流亭漫水橋,每到夏季暴雨季節(jié),這兩座橋進出青島的交通都中斷,嚴重影響青島交通運輸和上班職工按時上下班,制約了青島交通的瓶頸。如今流亭高架立交,勝利橋與跨海大橋高架立交,今非昔比,暢通無阻,勝利橋在不斷勝利前進!
時光荏苒,雖幾經(jīng)改變,但這座城市的人們已深深地記住了它,勝利橋這個名字,今年恰 已是50年,歷經(jīng)半個世紀的風雨,承載了來往于大橋南北兩端無數(shù)人的記憶。
2010年的勝利橋(華龍?zhí)峁?/strong>
關于勝利橋,你們還有哪些難忘的故事與回憶呢?歡迎文末下方留言~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