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今年以來,隨著特朗普政府不斷削減美國高校及研究機構經費,越來越多美國科研人員將目光投向海外,歐洲各國政府及研究機構掀起被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形容的“知識淘金熱”,爭先恐后地增加自身對美國頂尖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比如,根據歐盟現行政策,移居歐洲的美國研究人員最高可獲得450萬歐元的資助。美國目前的人才流失情況如何?哪類研究人員最受歐洲國家歡迎?歐洲各國能否把握住這波“淘金熱”的機會呢?針對上述問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發現歐洲各國對美國研究人員的吸引側重點各有不同,砸重金“搶人”的模式也面臨一些爭議和質疑。
所謂的“美國夢”已不復存在
“我有一個朋友不得不開啟線上眾籌來維持她在美國實驗室的運轉?!蹦壳罢诹⑻胀鹁S爾紐斯大學工作的美國生物化學博士斯蒂芬·瓊斯告訴《滾石》雜志,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他在得克薩斯大學完成了博士后工作,盡管當時特朗普沒有贏得選舉,但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反科學情緒在美國社會蔓延,對比之下,歐洲更有吸引力,因此他和妻子選擇離開。
時至今日,瓊斯很慶幸自己的選擇,他說他的研究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穩定,他不需要把學生或研究人員趕出團隊。今年1月以來,瓊斯給不少想要離開美國前往歐洲的科學家提供了建議,他的研究團隊也接納了一位最近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研究員。與此同時,一些歐洲科學家告訴瓊斯,他們不再考慮搬去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瑪格麗特·麥克福爾-恩蓋說,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嚴峻”,她手下有來自歐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他們中有人想休假回家,“但他們被告知,如果離開,他們無法重新進入美國”。
截至4月9日,包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地質調查局以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內的機構被迫解雇了1200名員工,相關實驗室的撥款基本上被切斷。一些聯邦機構還被要求從其網站上刪除被認為不可接受的“覺醒文化”相關內容,如多樣性、性別和氣候科學。
隨著美國政府對知名高校“開戰”,越來越多的美國研究人員開始尋找海外機會。根據英國《自然》雜志旗下的全球科研人才職業信息平臺“自然職場”最新統計數據,2025年1月至3月,美國科學家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請比2024年同期多32%,而搜尋海外工作的美國用戶數量增長了35%。尤其是3月,該平臺上的海外工作崗位點擊率比去年同期增長68%。3月,美國多項研究被迫中斷:超過200項用于艾滋病相關研究的聯邦撥款被突然終止;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4億美元和1.75億美元的聯邦經費被先后凍結……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全球人才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詹姆斯·理查茲表示,美國本土的工作點擊率和申請大幅下降,有意向離開的人卻隨之增多,“這是前所未有的”。
美國羅伯特莫里斯大學副教授安東尼·莫雷蒂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公民常常被告知,作為“自由之地”,全球數百萬人,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想要來美國生活和工作。他表示,這個說法現在聽起來已經空洞無力了,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創新引擎,如今這個引擎卻面臨短路的風險,目前的問題在于,現任美國政府里并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流失國內尖端人才所帶來的后果。
西班牙地緣政治分析師特里略-菲格羅亞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美國而言,更深層次的擔憂可能并不僅僅是技術衰落,而是國家認同與科學界之間出現了裂痕,研究人員就像如今的許多移民一樣,可能會逐漸認為所謂的“美國夢”已不復存在。
歐洲要扭轉“過去的人才外流”
“如今,德國和歐洲有機會‘扭轉過去的人才外流’,這不僅將加強我們自己的創新和研究能力,還能緩解全球知識進步的損失?!苯?,8位德國頂尖科學家共同在《明鏡》周刊發表專欄文章,呼吁德政府和研究部門有針對性地招募受美現政府政策影響的美國研究人員。他們提議實施一個名為“邁特納-愛因斯坦計劃”,希望在德國研究基金會的支持下設立多達100個教授職位,吸收來自美國的頂尖研究人員。
德媒稱,上述項目名稱是為了紀念莉澤·邁特納和愛因斯坦。20世紀30年代,面對納粹政府上臺,邁特納和愛因斯坦從德國逃往國外,隨后在美國等地繼續科學研究。
“美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人才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席帕特里克·克拉瑪對《明鏡》周刊表示,該機構近期收到來自美國的申請人數增加了一倍,有些甚至增加了兩倍,這使得他們能夠專門招募“頂尖研究人員”。
多位在不同機構工作的德國科研人員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德國研究機構和建有實驗室的大型企業都在制定對策,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數量增加,他們打算在短期或中期內創造更多職位,而且不少德國基金會和私人已承諾為此捐贈。
不光是德國,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也向美國研究人員拋出“橄欖枝”。日前,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呼吁:“在法國,科研是重中之重,創新是一種文化,科學是一片無垠的天地,選擇法國,選擇歐洲!”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日前對法新社表示,在3月“科學安全之地”項目申請為美國科學家打開大門后,已經收到了298份申請,其中242份被認為符合條件,其中約20個職位“正在研究中”,預計首批從美國離開的研究人員將在6月初抵法。艾克斯-馬賽大學校長埃里克·貝尓頓表示,他們收到的申請中,不僅有來自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和斯坦福大學等頂尖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機構的研究人員。
比利時、瑞典、荷蘭、挪威、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政府和高校也推出了類似的計劃。但針對美國的外流人才,歐洲不同國家在研究領域上有著不同的吸納傾向?!斑~特納—愛因斯坦計劃”建議把重點放在德國特別需要創新的未來戰略領域,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氣候和健康相關研究領域以及STEM學科的其他領域。西班牙將引進人才的研究領域聚焦在阿爾茨海默病、癌癥、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轉型、清潔能源、公共管理和危機應對上。而法國政府推出的“選擇法國科學”的平臺,希望吸引健康、氣候變化、數字技術和太空相關領域工作的研究人員。
在特里略-菲格羅亞看來,美國本土人才外流削弱了美國對全球研究的主導地位,歐洲可以將這種人才流向引導至國家戰略目標,并憑借其制度基礎設施、跨國網絡以及作為提供福利保障和高質量生活空間的吸引力,吸收這一“轉變”。他直言:“不得不承認,隨著科學合作逐漸遠離美國,多邊領導地位可能會轉向歐盟和亞洲。”
潛在優勢可能會變成人才浪費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近日報道稱,歐洲對外發出的“歡迎美國人才”信息響亮而明確。然而,路透社稱,想把美國人才吸引到歐洲,不能僅憑釋放善意,關鍵還得“砸錢”。
路透社稱,長期以來,歐洲在高等教育投資上遠遠落后于美國。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歐盟企業、政府、大學和私人非營利組織的研發總支出約為3810億歐元。而據美國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的數據,同年美國研究和實驗開發總金額估計達9400億美元。在高校捐贈基金方面差距也很明顯:美國最富有的哈佛大學捐贈基金價值532億美元,而英國最富有的牛津大學捐贈基金僅為83億英鎊。
德國柏林人工智能(AI)領域的經濟學者格普費特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坦言,要想吸引頂尖的美國人才,相應地要提供能與美國“抗衡”的條件,包括可觀的薪水,但目前來看,德國AI專家的薪水只有美國專家的一半左右。
為此,歐洲多國及歐盟層面紛紛出臺相關資金補助措施。在歐洲國家層面,4月下旬,挪威研究委員會啟動了一項840萬歐元的招募基金,德國據稱將動用其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和氣候一攬子計劃資金的一部分來吸引美國科學家。西班牙政府則計劃利用2023年啟動的“Atrae(吸引)計劃”,提升其對于國際科研人員的吸引力。根據西班牙科學、創新與大學部的公開信息,Atrae計劃的資金逐年增加:第一期資金為2500萬歐元,第二期為3000萬歐元,第三期較前一輪增長50%,達到4500萬歐元。
法國政府近期將公布為“選擇法國科學”平臺設立的預算。法國高等教育部稱,這是一筆“額外撥款”,這是專門針對美國科研人員的“引才窗口”。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表示,接待外國科學家的項目也將由各科研機構自行出資,“如有需要,還可由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資助”,而政府將通過“法國2030”計劃提供最高可達項目總額50%的追加資助。以艾克斯-馬賽大學為例,該高校計劃在3年內為約15位美國研究人員提供總額高達1500萬歐元的資金補助。
在歐盟層面,歐盟委員會加大了對歐洲研究委員會(ERC)的財政支持,并考慮將科研自由納入歐盟法律。此外,歐盟委員會正在制定一項針對頂尖人才的特殊簽證,預計年底將推出。
歐盟委員會創業、研究和創新專員扎哈里埃娃表示,目前ERC為每位移居歐盟的研究人員額外提供100萬歐元的資助,歐盟今年將把這一資助增加到200萬歐元。對于上述資助,ERC主席瑪麗亞·萊普廷表示,向移居歐盟的研究人員提供額外資助,有助于支付研究項目所需的“異常成本”,如“將實驗室或研究團隊搬往歐洲或添置昂貴設備”。她強調,這些資助并非“免費贈品”,而是基于研究成果。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重金引才計劃在歐洲科研界引發爭議。有法媒稱,科研界對本國政府砸錢搶美國人才提出質疑。巴黎城市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特奧·貝松不無諷刺地說:“我們平時連正常運轉的資金都不夠,有時甚至連買一臺電腦的錢都沒有,而現在突然間就找到了資金?!?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蘭西公學院名譽教授塞爾日·阿羅什也警告說:“法國對科研的支持本就不足,如果這筆預算是從現有經費中擠出來的,只會加劇緊張情緒?!?/p>
歐洲大學協會在4月發布的研究資金趨勢分析中警告稱,歐洲高校目前對研究資金的投入“上升”趨勢與整個歐盟經濟增長停滯形成鮮明對比,去年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了約1%,而全球平均水平為3.2%。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歐洲—地中海經濟學家協會”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沒有可預測的資金流、有競爭力的薪酬和機構支持,歐洲的潛在優勢有可能會轉化為灰心喪氣和人才浪費?!?/p>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派記者 尚凱元 環球時報駐德國、西班牙特約記者 青木 徐永晟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 青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