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只能算是平民食物,不起眼,價錢不貴,卻時常進入文人的視線,以至于,被文人所詠頌。
市著名作家王緒年先生在《推蝦皮》一文中,深情地寫道:蝦皮,海中最小的蝦子,大如豆芽,小似蟻蟲。每年夏秋旺發(fā)。別看它小,吃起來可鮮了。到了捕撈季節(jié),人們用網(wǎng)具把它捕上來,在海水里洗凈再放到鍋里煮熟,然后曬干就可以食用了······
李登年也在一篇散文《蝦皮正當(dāng)紅》里寫道:米淘好,煮飯前在碗中打兩三個雞蛋,加少許水,滴幾滴油,添鹽撒蔥花,總忘不了再抓一把蝦皮作為“鮮頭”攪挫均勻,入鍋蒸煮,飯熟則羹成。蝦皮浮于表面,蔥花點綴其間,油滋鮮嫩,老少皆宜。
老家板浦一帶有句口頭禪:爺倆賣蝦皮----海貨。海貨(方言),民間土話,就是完蛋了,或者不行了。
老家人形容人眼極小的,叫做蝦皮眼。被譏笑的人不服氣,狡辯之余,并不失幽默地說:小,小,但聚光。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個小學(xué)同學(xué),小名大文勝,天生的眼小,但他做的職業(yè),說起來,驚掉你的下巴,開大貨車,多少年安然無事。小時候,不懂事,我們一群同學(xué),背后都叫他“蝦皮眼”。現(xiàn)在回想起來,腸子都悔青了!
蝦皮烹飪方法很多,卻巧妙各有不同。
吃餛飩時,碗里撒上一小撮蝦皮、香菜、紫菜,再滴上幾滴香油,一碗餛飩,味之香鮮,回味無窮,欲罷不能。
若有閑情,在桌上,和一些面粉,然后用搟面杖,搟上一碗硬面條,就著韭菜炒蝦皮吃,那滋味,美不勝收。
吃韭菜最好的季節(jié),是春天。古人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也就是春天的韭菜,秋天的大白菜。泛指時令新鮮的蔬菜。清朝文人鄭板橋也曾寫過:春韭滿園隨時剪。
鮮嫩水靈的春韭炒蝦皮,相得益彰,絕配。
菜里,往往醞釀著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中,我最喜歡的正是辣。無辣不歡。工作暇余,我喜呆在廚房親自操刀,用蝦皮和切碎的青椒,調(diào)上各種作料,家常佐餐小菜矣。
尤其是夏天的傍晚,坐在瘦長的巷陌里,風(fēng)輕輕地吹,吃上這道小菜,開胃,喝上幾口小米粥。平底鍋,貼上少許豆腐夾。豆腐夾,出鍋后,趁熱吃,脆脆的,色澤金黃,倒也美哉!
蝦皮拌青椒,鮮中有辣,夠味,帶勁。
想不到,小小的蝦皮,已經(jīng)把美食的境界提升到了極致。
禮輕情意重。我每次走親訪友,總是不忘攜帶幾斤蝦皮,分饋親友。親友見之,皆眉開眼笑,無人不贊美。
芝麻,芝麻般的蝦皮,無論怎么吃,都深入人心。
小小的蝦皮,小鮮,討喜,令人滿心生愛。相反,大而生拙。反而不美。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看書,寫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