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漢委奴國王印”,不僅是一枚金印,更是一面照見中日兩千年恩怨的銅鏡。
當日本學界最初面對這枚刻著“漢委奴國王”五個大字的金印時,那種震撼不亞于考古隊在三星堆挖出青銅器卻讀不懂上面的文字——它撕開了日本歷史認知的防線,暴露出一段必須直面的東亞國際關系史。
這枚邊長僅2.3厘米的金印,承載著東漢光武帝劉秀對日本列島的冊封記憶。
公元57年,倭奴國使者跨越東海朝覲,得到的不是簡單的外交回禮,而是刻著“漢委奴國王”的蛇鈕金印。
這個“委”字在《說文解字》中通“倭”,如同古代東亞的密碼,既暗示著政治依附,又暗含文化認同。
日本學者糾結于“委奴”是否帶有貶義,卻忽略了更深層的歷史邏輯——在漢字文化圈里,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本身就是進入文明序列的入場券。
金印的出土故事充滿戲劇性。1784年,福岡農民在志賀島挖溝時,鋤頭撞見了這個改變歷史的文物。消息傳到儒學家龜井南冥耳中,他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改寫日本早期歷史。
但當時日本剛經歷甲午海戰的勝利,民族情緒高漲,這枚金印的出土恰似一盆冷水,澆醒了某些人對“神國”的幻想。
考古發現讓偽造說無所遁形。1956年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1981年揚州發現的“廣陵王璽”,與日本金印形成完美互證。
三枚金印尺寸、工藝、材質驚人相似,尤其是“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印”僅隔一年鑄造,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當X光透視顯示金印含金量達95.1%,與東漢同期金印一致時,那些質疑江戶時代偽造的聲音徹底消音。這就像有人質疑三星堆青銅器是現代仿品,結果碳14檢測直接打了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