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龍游縣,有個小有名氣的石巖背村。1992 年,這里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奇事。當時,村子被干旱籠罩,村民們望著干裂的土地,滿心焦慮,辛苦種下的農作物眼瞅著就要因缺水而顆粒無收。
村里有個水潭,喚作 “無底塘”。平日里,這無底塘是村民們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也是捕捉魚蝦的好地方。它的水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多年來一直滋養著村子。
在這干旱的緊急關頭,有村民提出,把無底塘的水抽出來,救救那些快要渴死的莊稼。這個提議一出口,立馬得到了大伙的積極響應。大家想著,抽水既能緩解干旱,等水少了,捉魚也會更容易,一舉兩得。
說干就干,村民們迅速行動起來,找來抽水泵,開始抽取塘水。可誰都沒想到,這看似不大的無底塘,抽起來卻沒完沒了。一天、兩天…… 足足抽了 17 天,塘水才終于見底。
當最后一絲水消失,展現在村民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原本以為會看到肥美的魚兒在泥里撲騰,可映入眼簾的,竟是一座隱藏在水底的神秘建筑群。
這建筑群規模宏大,一座又一座的洞窟排列有序。洞窟的洞口呈倒斗型,垂直向下延展,深約 30 米。走進洞窟,粗大的魚尾狀石柱撐頂,與洞頂渾然一體,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洞壁和洞頂上,鑿痕規則排列,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一些雕刻的圖案,有飛馬、飛鳥和飛魚,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騰空而起。而在這神秘的水下宮殿中,卻不見一條魚的蹤影,就連魚的尸體也找尋不到,這讓村民們感到十分困惑。
這一驚人發現,很快在村子里傳開,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專家們聽聞消息后,紛紛趕來,想要揭開這座水下建筑群的神秘面紗。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座被命名為 “龍游石窟” 的水下奇跡,漸漸展露出它更多的神秘之處。
據專家推測,龍游石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2 年,甚至更為久遠。石窟總數約有 60 座,占地面積達 0.38 平方公里,總長度 16 公里。各洞窟大小不一,小的洞廳面積有數百平方米,大的則能達到幾千平方米。
這些洞窟的布局十分精妙,仿佛遵循著某種特定的規律。從高處俯瞰,已開發的七個洞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分布,讓人不禁猜測,這是否與古代的天文知識有關?
在眾多洞窟中,一號石窟面積較小,地面約 300 平方米,形似正方形。洞窟進口下方設有一個矩形方池,窟內有長約 1500 厘米、寬 50 厘米的 “天馬行空圖” 浮雕,北壁還雕刻著魚、馬、鳥三種動物的圖像,線條流暢,造型生動,似乎在傳達著古人的某種信仰或故事。
二號石窟面積約 900 平方米,形狀接近正方形,北面有小部分尚未完工。洞窟中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的尖頭朝向北面,靠東一根立柱尖頭朝東。這里光線充足,是所有石窟中開鑿得最為規整的一個,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古人精湛的技藝。
三號石窟地面面積約 1200 平方米,呈長方形,東北角未完工,西北角設有矩形水池。石窟頂呈 45 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也幾乎呈 45 度斜坡伸到北端,轉角處有螺旋狀刀痕貫穿上下,仿佛是歲月留下的獨特印記。
四號石窟面積約 2000 平方米,進口有平臺,右側為陡峭的石壁,左側是盤旋而下的鋸齒狀石階,長度達 50 米以上。洞窟內三根立柱呈三角形分布,底部平整,矩形方池位于洞窟底部中部。
五號石窟地面面積約 700 平方米,進口處有大量土石,梯道被掩蓋,窟內三根立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隨著龍游石窟的聲名遠揚,游客們紛至沓來,想要一睹這 “世界第九大奇跡” 的風采。龍游石窟景區主要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組成。游客中心為游客提供貼心服務,展示廳和觀影廳通過豐富的資料和影像,向游客介紹龍游石窟的前世今生。
已開發的洞窟成為自然景觀的核心,雖有兩個洞窟因地表水倒灌被淹沒,但一至五號洞窟依然吸引著大量游客。洞窟內的魚尾狀石柱、精美的雕刻圖案以及獨特的洞室結構,無不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景區內的人文景觀同樣別具特色,馬鳥魚廣場上,以石窟中的雕刻元素為原型創作的雕塑,生動展現了石窟文化的魅力。竹林禪寺香煙裊裊,晨鐘暮鼓,為整個景區增添了一份寧靜與祥和的氛圍。
然而,龍游石窟的出現,也給專家們帶來了諸多謎團。首先,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群,究竟是何人所建?在古代,建造這樣龐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從開鑿洞窟、雕刻圖案到支撐石柱的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超的技術和精密的規劃。但在歷史文獻中,卻幾乎找不到關于龍游石窟建造的任何記載,仿佛它是一夜之間從地下冒出來的。
其次,建造這些石窟的目的是什么?有人猜測,這里曾是古代的軍事堡壘,石窟的隱蔽性和堅固性使其成為絕佳的防御工事。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石窟內部的結構并不完全符合軍事用途的設計,既沒有明顯的防御設施,也缺乏軍事指揮的空間布局。
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的倉庫,用來儲存糧食、物資等。但石窟內并未發現大量儲存物品的痕跡,而且潮濕的環境也不利于長期儲存物資。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龍游石窟是古代的祭祀場所,那些精美的雕刻圖案和獨特的布局,可能與某種神秘的宗教儀式有關。但這也只是猜測,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持。
再者,石窟中的雕刻圖案究竟代表著什么含義?那些飛馬、飛鳥和飛魚的圖案,栩栩如生,似乎蘊含著古人的某種精神寄托或象征意義。在古代文化中,馬常常代表著力量、速度和勇氣,鳥象征著自由、靈動和超凡脫俗,魚則寓意著吉祥、富裕和繁衍。
但這些圖案在龍游石窟中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是否在傳達著古人的某種特定信息?這些都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研究和解讀。
面對這些謎團,專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
自 1998 年新聞媒體對龍游石窟進行報道后,北京大學謝凝高教授、著名文物專家胡繼高先生、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等眾多專家學者,先后對龍游石窟的選址、材料、測量方法、建筑方法、運輸方法、建筑工具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他們從洞窟的巖石成分分析,到雕刻工藝的細節考察,從建筑結構的力學原理探究,到周邊環境的歷史變遷研究,試圖從各個角度解開龍游石窟的謎團。
2001 年 10 月中下旬,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曹錦炎和研究員王明達在二號洞窟中發現陶片,經過清理和拼湊,還原出兩只破碎的施釉陶瓷。這些陶瓷的發現,為研究龍游石窟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通過對陶瓷的質地、工藝和風格進行分析,專家們進一步推測出石窟的開鑿時間跨度較大,各洞窟的形成時間也不盡相同。根據 1 號洞窟內石雕刻形成的年代分析,其形成于隋唐以前;2 號石窟內出土的陶罐分析,開鑿時間不遲于西漢。
而位于翠光巖附近的艾公洞,由清朝知縣艾朝棟主持開鑿,其中還存在 20 世紀 80 年代左右開鑿的露天洞坑。這一系列發現,讓龍游石窟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但也讓它變得更加神秘莫測。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自 2001 年 3 月開始,在多位巖石力學專家學者的指導下,相關部門對龍游石窟展開搶險加固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先后完成了三、四、五號石窟的搶險加固工作,確保了石窟的安全與穩定。
此后,每年都會對石窟進行保護加固施工,同時舉行大型的石窟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龍游石窟的保護與研究工作。2003 年 12 月,龍游石窟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 AAAA 級旅游區,成為衢州市的首個國家 4A 級景區。
2013 年,龍游石窟以 “千年古城之謎” 之稱被列入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范點,同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無數人對龍游石窟保護與傳承的努力和付出。
如今,龍游石窟已成為浙江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卓越的建筑技藝。
每一個走進龍游石窟的人,都會被它的神秘與壯觀所震撼,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而那些尚未解開的謎團,也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去研究。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龍游石窟的所有秘密都將大白于天下,為我們展現出一段更為精彩的歷史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