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之后,它的觸角開始向世界各地蔓延,南亞大陸成為了英國掠奪原材料的重要地區。
英屬印度,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世界范圍內的殖民統治以英屬印度最為出名,這場殖民活動不僅持續的時間不僅長,并且還是殖民活動當中最系統、最完整的殖民統治。
350年的殖民統治,印度丟失的不僅僅是國土,就連國格也一并失去。它的國名“印度”都是英國主人賦予的,可印度卻渾然不知,還洋洋自得標榜自己是大國。
南亞大陸這塊土地自古以來就存在,但印度卻不是一個自古就存在的國家,哪怕16世紀的莫臥兒帝國也沒有把南亞大陸統一。
在印度的歷史上,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婆羅多,這個名字源于印度厲害摩訶婆羅多。
1600年,剛剛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第1次開始了探索婆羅多的旅途。英國人帶著滿滿的“善意”,希望與婆羅多加強經濟上的往來,以獲得工業革命所需的原料。
說白了,英國人的到來只是為了掠奪婆羅多的經濟。
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英國與婆羅多的交流停留在貿易層面,通過貿易英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經濟支持,從而為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打開了局面。
英國認識到了南亞大陸對它的重要性,莫臥兒帝國在18世紀逐漸走向了沒落,各地土邦也不再服從帝國的調遣,開始萌生了自治的念頭。
此時的英國殖民者瞄準機會開始謀求政治上的操控。1757年開始,英國先驅者與莫臥兒帝國的各大土邦達成了協議。
土邦出讓權力與關稅換來英國人的支持,英國人拿走的不僅僅是關稅權,就連土邦的外交與軍事權力也掌握在英國人的手中。
這一過程自然伴隨著戰爭,先進的工業國對落后的半農業國擁有絕對的碾壓姿態。
東印度公司的克萊姆憑借著手中3000名英國軍隊和土邦的雇傭軍,就敢與南亞大陸上較大的孟加拉土邦展開對決。
摧枯拉朽的擊潰了5萬土邦聯軍,從而在南亞大陸上站穩了腳跟。
殖民統治自然會帶來尖銳的民族矛盾,印度雖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但反抗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
1857年,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峰。英國女王順勢而為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直接將南亞大陸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英屬印度正式誕生,印度這個名字也在國際社會上流傳開來。
此時的英屬印度面積高達430萬平方公里,比現如今的印度還要大,它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克什米爾地區。
稍晚的一些時候,緬甸也曾加入到英屬印度的體系當中。
外界稱印度,但在他們國內要求恢復婆羅多這個稱呼的人不在少數,有的時候這兩個名字還經常混用。
當殖民活動施加到某一個國家、某一個民族身上的時候,必定會引起激烈的反抗。
清朝曾經如此,巴西、阿根廷也曾反抗過,美國人也對英國的殖民說不。可唯獨印度在殖民歷史當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印度實在太聽話了。
從1600年開始的經濟殖民,印度的制造業、手工業就因英國人的摧殘而蕩然無存,他們只能依靠棉花、水稻種植等基礎勞作換取生存的條件。
在英國將棉花運回蘭開基地之后,加工制作而成的成品又會返銷到印度,繼續剝奪他們的財富。
教育上,英國人做的更絕。在印度推行精英教育,把英語視作精英階層的唯一語言,極力打擊印地語、烏爾都語。
政治上更是操縱印度,利用宗教關系分裂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并極力促成兩者之間的矛盾。
印度本來就有種姓制度,再加上英國人攪渾水,使得高高在上的貴族們更加瞧不起低三下四的平民,從而達到了分化治理的目標。
只要牢牢掌握貴族階層,那么,英國就可以掌握整個印度的命脈。
如果不是二次大戰的發生,恐怕印度的命運將一直持續下去。戰爭使得英國的綜合實力出現了衰弱,他們對印度的掌控開始松動,從而使得印度有了獨立的機會。
英國不會放任印度做大做強,必須閹割他的實力,蒙巴頓方案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在英國操縱下,一場宗教仇殺有100萬印度人死亡,1400萬人流離失所。
這樣的舉措不僅達到了英國弱化印度的目標,更是使得印度的國力出現了衰退,同時也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這些黑歷史在印度人的眼中不足為奇,350多年的毒化教育已經使得印度人從靈魂深處認可英國人的宗主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