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雖然打的時間并不長,但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日本,都是顛覆國運的重大事件。
既然如此重要,如果當年清政府能夠堅定態度,拒絕賠償,拒絕割地,誓死與日本打下去,日本還會取勝嗎?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甲午戰爭發生的時候,清政府已經到了腐敗不堪、亡國亡民的地步,縱使給他再多的時間也無濟于事。
哪怕國人想打,清政府的國力也已經支撐不住,失敗還是清政府一方。
但提這種說法的人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此戰對日本來說同樣是到了國力枯竭的狀態。
清政府真要堅持下去,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
1895年初,戰爭已經打了幾個月,日本此時無論是從海上,還是陸地上都占據了優勢。
北洋艦隊被日寇打得潰不成軍,乃至最后覆滅,清朝徹底失去了制海權。
日寇的戰艦如吉野、浪速號雖有戰斗力,但其艦隊受傷不輕,急需維修保養。
陸軍方面,日寇已經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占據了優勢,南北兩路夾擊便可以威脅天津與北京。
但這是不是意味日寇就可以長驅直入,肆無忌憚了?
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這一點事實是無法改變的。為了此戰日本出動了24萬的軍隊,如此數量的日寇占到了全國總兵力的七成。
想要擴大戰果,日寇必須繼續投入兵力,但如此一來必將摧毀日本的國本。
軍艦和士兵的存在,也使得日軍的后勤補給線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日本實行征兵制,可短時間內想組建一支實力相當的部隊恐怕難以做到,且組織出來的部隊也需要后勤保障,這對極近崩潰的日本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負擔。
提到了日本經濟,就不得不說日本為了這一次作戰所投入的財政力量。
甲午戰爭,清政府賠償日寇2億兩白銀,但這是戰后的賠償。在戰爭之前以及戰爭進行的過程當中,日本需要靠自身的財政來支持侵略行為。
為此,日本準備了2億日元,這一數字的規模相當于日本年度財政收入的兩倍。
即便如此,日本也拿不出如此的軍費,他需要靠著戰爭國債來強收日本民間的資產
通過集資日本獲得了1.1億日元,可這依然不夠,他還需要向列強貸款。
英國是日本的主要債權方,英國銀行向其提供了8000萬日元。日本以整個國家的關稅為抵押,且要支付5%~6%的高利率。
雖說2億日元的軍費到位,但還不夠,畢竟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還是一個未知數,如果戰事進一步擴大,那么日本經濟將會遭受巨大的打擊。
國內的基本盤會崩盤,在國際上的信用也會崩塌,想再借債恐怕難于登天,英國也會趁機要了日本的命。
既然英國敢向日本提供貸款,那么英國自然是愿意站在日本一方的。
為了遏制俄國人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英國愿意出資鼓動日本發動一場侵華戰爭。
但英國人的目的也僅僅限于此,并不希望日本擴大戰事。
俄國同樣存在這樣的目的,日本占據了俄國固有的利益,他必須想方設法阻止日本人的擴張。
法國、德國等國家也不愿意自己在中國的利益受損,都會對戰爭提出干預。
日本能夠取勝,除了戰術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以外,也靠著速戰速決。
雖然當時沒有閃擊戰這一概念,但日本講求速戰以彌補國力上的缺失。
如果清政府在這時候執意將戰爭拖下去,那么,垮掉的不僅僅有滿清,更有日本。
軍事上,日本能打,但不可能無限的打下去。財政上,日本能支撐,但不可能持續的堅持下去。國際社會上,更是面臨著列強的逼迫。
種種證據都顯示日本對這場戰爭是孤注一擲的,只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將時間無限拉長,那么日本獲得的利益必將受損,這對于國力即將枯竭的日本來說不是一個好結果。所以,他會想方設法快速結束戰爭,拿著好處迅速退場。
事實也果真如此,一場打了9個月的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
日本拿著2.3億兩白銀的賠款還了英國人的外債之后,剩下的錢全部用于了國力恢復和國防建設。
只可惜清政府不是日本,他們追求的不過是眼前的貪圖享樂,對于民族與國家的未來沒有思索,就這樣把勝利拱手讓給了日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