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車展隆重開幕,德國汽車制造商們明確表態,“愿與中國展開更為緊密的合作”。德國電視二臺相關報道,現編譯如下:
就在半年前,“去風險化(De-Risking)”尚是探討對華經濟關系的核心關鍵詞。歐洲希望,能夠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強化自身供應鏈,并抵消中國汽車品牌的價格優勢。然而,隨著上海車展在近日拉開帷幕,德國車企正尋求與中國方面加深合作——不僅將中國視為市場,他們更希望在這一快速變革的產業中重新為自身找準定位。
▲圖源:zdf.de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促使歐洲重新評估對華經濟關系。汽車行業專家克里斯托弗·施蒂爾默(Christoph Stürmer)表示,相比特朗普的反復無常,歐洲與中國的分歧顯然更小。在上海,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貿易自由的捍衛者形象。
▲圖源:zdf.de
在處于重大轉型期的汽車行業中,曾經的龍頭老大德國車企,如今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且越來越重的壓力。隨著比亞迪、吉利等中國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德國汽車品牌也讓出了銷量冠軍的寶座。尤其在電動汽車行業,德國的落后尤為明顯。
對于寶馬、大眾、奔馳來說,中國不僅是最大的銷售市場,更是在效率、創新和制造工藝方面重拾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回顧疫情之時,中國在諸多領域扮演的角色便開始發生深刻變化——當歐洲在各方面陷入發展停滯,中國卻在加速推進技術突破,企業層面的變革尤甚。
▲圖源:zdf.de
施蒂爾默認為,中國車企的技術革新和價格優勢,將促使德國同行效仿“中國速度”。對于德國車企來說,加大投資、擴展在華業務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大眾公司就在這一方面,率先做出了反應。以“在中國,為中國”為口號,大眾希望重拾其往日輝煌。其與中國車企小鵬的合作,也成為了行業典范。
施蒂爾默強調,歐洲車企并未在技術競賽中落后太多。他們真正缺失的,“是企業家的風險意識,以及國家層面對可持續創新的長期資金支持”。
▲德國電視二臺記者現場報道上海車展,圖源:zdf.de
上海車展向世界表明,與其“脫鉤斷鏈”,不如主動參與。在市場份額和技術革新的競爭中,務實與高效成為了新的核心關鍵詞。
(歐洲時報德國版李帥編譯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