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運營商作為遞“鑰匙”的人,顯然有義務告知用戶其中存在的諸多風險,且從契約關系來看,也理應為用戶提供權屬清晰、沒有爭議的產品和服務。
手機號碼在被注銷或者停用后,經過大約3個月的“凍結”,被運營商重新投放市場供新用戶使用,這種“二次放號”本是盤活有限閑置號碼資源的常見做法,卻也將用戶的個人信息暴露于風險之中。
?IC photo
據媒體報道,有“二次號”的新用戶發現,通過手機驗證碼,居然可以輕松登錄前機主的淘寶和支付寶賬戶;還有人時常收到陌生人的快遞信息、未知平臺的消費記錄,甚至各種催債電話……注銷手機號碼,卻不意味著該手機號綁定的App賬號的自動解綁,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安全隱患引人關注。網絡上關于“如何一鍵注銷網絡賬號”的求助帖并不少見,問題一直存在,但始終沒有被“妥善解決”。
當物理空間讓位于數字世界,一塊手機屏承載起大部分的生活場景,對個體信息的辨識、標注、管理,也就成為人們能夠暢行于移動互聯網場域的前提。手機號因為具有實名認證且獨一無二的特點,被各App用作用戶注冊的依據,也讓手機號超越了通訊地址的意義,逐漸演變成一張串聯個人身份、金融賬戶、社交關系的“數字身份證”。因而,解決“二次放號”問題,實質上是要在虛擬世界中解決“身份歧義”問題,重新錨定“誰是你”。
誰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妨換個說法來看。用戶更換手機號,就像物理世界中的搬家,如果沒有及時解綁每個App,則相當于將家門鑰匙連同里面的物件都留給了“下家”。通訊運營商作為“二次放號”的執行者,則相當于將老用戶的鑰匙主動交給了新用戶,對于“沒換鎖”的用戶而言,此舉風險顯而易見。
目前,“換把鎖”主要是靠用戶自己解決。通過工信部推出的“一網通查”服務,能夠查詢到25款主要互聯網應用的綁定情況,并逐一自行解綁。但根據以往數據,我國年輕網民群體人均手機App數量大約有80個,對于那些想不起自己注冊過哪些App的用戶而言,這就像埋下了“定時炸彈”,只能等待新用戶引爆。
通訊運營商作為遞“鑰匙”的人,顯然有義務告知用戶其中存在的諸多風險,且從契約關系來看,也理應為用戶提供權屬清晰、沒有爭議的產品和服務。但從操作層面來看,運營商無法甚至無權得知用戶手機號注冊了多少個App,這意味著規避“二次放號”帶來的風險,需要更高層級的解決方案,推動不同數據庫之間的必要銜接,也為權責關系進行清晰劃分。
比如,通訊運營商將“二次放號”手機號碼分享給相關網絡平臺,各App數據庫及時進行修改,或增加郵箱、人臉等雙重身份認證方法,重新錨定用戶身份的“唯一性”,當然這需要在有關部門的監管下進行,防止出現新的信息泄露風險。同時,防止與手機號綁定的生活、瀏覽、消費、定位等信息被“一鍵清除”,這關系到人們虛擬資產的使用與安全等問題。
在移動互聯時代,將手機號碼說成是數字生活中的一種新型基礎設施,并不為過,這也意味著,解決“電子身份歧義”問題具有相當的“公共性”。數據不會像物質一樣,隨時間流逝或自動消亡。那么,所謂的放號前的“凍結期”也不能“一凍了之”,而應作為用戶數據在各平臺上的“遷移期”,其時間長短,理應以數據遷移的完成度為準,確保用戶的數據資產真正得到精確、安全、有效的保護。
來源:“光明論”微信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