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會澤縣23歲的宋赫,因一紙“精神分裂癥”診斷書,命運陡轉。
2024年4月,他因“身體原因”面臨駕駛證注銷,而病因竟是2016年一份他毫不知情的診斷。更荒誕的是,為他開具該診斷的醫生王某,2017年5月才取得精神衛生執業資格。
會澤縣衛健局回應稱,2016年當地衛生局下發篩查文件,要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確診率達轄區總人口的4.5‰以上,未完成將追責。
2025年4月14日,在衛健部門協調下,宋赫到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診斷,結果顯示其精神檢查無異常,思維邏輯清晰,情感反應適切,量表測評也未發現異常,診斷結果為目前未發現有精神疾病癥狀。
此事撕開了基層醫療與行政系統交織的漏洞,凸顯個體在龐大制度前的渺小?;鶎俞t療機構為應付考核,將診斷權異化為工具,制造“誤診”。
宋赫的“誤診”8年后才被揭露,若非車管所通知,他或許永遠活在他人設定的“疾病敘事”中,這反映出基層醫療數據管理的混亂。
類似案例并非個例,個體反抗往往需付出巨大成本。會澤縣衛健局強調“按程序移出管理網絡”,卻回避誤診責任;車管所要求提供“康復證明”“司法鑒定”,卻無人追問錯誤源頭,將糾錯成本轉嫁給個人。
破解“被精神病”困局,需打破醫療與行政系統的信息壟斷,引入第三方獨立評估,并建立誤診追責機制,追溯決策鏈條,讓責任人付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