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北影節)期間,導演餃子以一場150幅破億手繪海報展再次成為焦點。然而,與展覽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位締造了《哪吒》系列票房神話的導演本人,卻始終未在電影節公開露面。
據媒體報道,餃子早已聲明“新作問世前不參加任何活動”,全身心投入創作。這一態度,在當下影視行業“跑會成風”的背景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選擇:一邊是創作者對內容的極致專注,另一邊則是部分專家學者的“趕場式”社交。這種反差,不禁讓人追問:當行業熱衷于追逐聚光燈時,究竟什么才是推動文化進步的核心力量?
“閉關”的底氣:用作品說話的創作哲學
餃子的“不露面”并非偶然,而是其創作哲學的延續。從《哪吒1》到《哪吒2》,他始終秉持“死磕”精神。為了一段鎖鏈的物理效果,團隊耗時半年;為了呈現洪流大戰中2億角色的畫面,單幀渲染長達48小時;甚至因特效難度過高,他不得不親自上陣做技術演示。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源于他對“內容為王”的信仰。正如他在采訪中所言:“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是作品本身能否打動觀眾,而非表面的熱鬧。”
這種專注背后,是巨大的行業壓力。《哪吒2》的制作團隊達4000人,涉及138家動畫公司,特效鏡頭1900個,遠超首部曲的體量。面對續作“魔咒”,餃子選擇用技術突破與敘事創新回應質疑,而非通過頻繁曝光維持熱度。他的“閉關”,本質上是對創作初心的堅守——將有限的精力投入無限的內容打磨中。
“跑會”的困境:社交狂歡下的內容空心化
與餃子的低調形成對比的,是當下影視行業“跑會”現象的泛濫。電影節、論壇、發布會……各類活動中,專家學者的身影絡繹不絕。他們或高談產業趨勢,或預測票房前景,卻鮮少提及創作本身的困境。這種“趕場式”參與,看似維系了行業熱度,實則暴露出內容創新的乏力。
以《哪吒2》的香港首映禮為例,盡管影片全球票房已破百億,主創團隊卻集體缺席。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缺位,被批評為“忽視海外市場”。這一事件折射出行業的一種怪象:許多從業者將精力傾注于“造勢”而非“造內容”,導致宣發與創作本末倒置。更有甚者,部分專家熱衷于在各類會議中“站臺”,卻對作品質量避而不談,最終讓行業陷入“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回歸本質:文化產業的“冷熱辯證法”
餃子的選擇,恰恰為行業提供了一種反思的路徑:真正的文化影響力,源于對內容的深耕,而非社交場的喧囂。北影節期間,《哪吒2》的破億手繪海報展之所以引發共鳴,正是因為其以“作品敘事”替代了“人物站臺”。每一幅海報既是票房里程碑的記錄,也是創作過程的縮影——導演用畫筆回應觀眾,而非用言語包裝野心。
反觀那些疲于奔命的“跑會專家”,他們的困境實則是行業浮躁的縮影。當論壇上的宏論無法轉化為銀幕上的佳作,當預測票房的數據游戲掩蓋了創作力的匱乏,這種“虛假繁榮”終將透支公眾的期待。正如《哪吒2》中“打破規則”的主題所暗示的:唯有掙脫“形式主義”的枷鎖,文化產品才能實現從“求生”到“引領”的蛻變。
結語:在喧囂中尋找沉默的力量
餃子用“不參加活動”的姿態,書寫了一則現代創作寓言:真正的行業標桿,無需依賴聚光燈的加持。他的成功證明,當創作者甘于“沉默”,將時間賦予作品時,觀眾自會用票房和口碑為其加冕。而那些沉溺于社交場的專家,或許該停下腳步,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究竟是追逐熱點,還是創造經典?
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冷”與“熱”的辯證法則愈發清晰:熱鬧的會議終會散場,唯有扎實的內容才能穿透時間。當更多從業者像餃子一樣,選擇“閉關”而非“跑會”,中國故事的全球敘事,或許才能真正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