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之光原創制圖,版權所有
中日友好醫院肖飛的事,中日友好醫院已經說明,“我院收到實名舉報材料,反映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某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我院高度重視,立即組織調查核實工作,并第一時間對肖某作出停職處理決定。經核查,舉報材料反映的肖某個人問題基本屬實。我院根據相關規定,對肖某予以開除黨籍處分,并解除聘用關系。”
這一說明說了肖飛的問題:違反生活紀律,以及醫德醫風有問題。
這個生活紀律問題稍后說。先說說這個醫德醫風有問題的事,是什么問題?
于是我們不得不聊一下4+4臨床醫學博士的事。
網上可以查到董襲瑩的資料和新聞。由于董襲瑩本是醫生,且出現在了新聞報道中,個人覺得董襲瑩屬于公眾人物。
4+4臨床醫學博士,這個其實是可以公開找到的資料。現在有人質疑董襲瑩通過4+4臨床醫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的事,這種質疑本身沒什么道理。
這本來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的培養模式。4+4臨床醫學博士,原名應該稱之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4+4)”。
顯然我們不能忽略本身就存在的試點班,把試點班的問題責怪到董襲瑩身上,邏輯上說不過去,所以這對董襲瑩是不公平的。再說了,這個試點班也不是只招一個學生。
這個試點班是按照國際通行的醫生培養方式培養多學科背景的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是非常科學的。如果這也不行的話,難道國外按這種方式培養的醫生都不合格?
對于這樣的試點班還是應該鼓勵的,不能閉著眼睛瞎批評。
要知道,即使是八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也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在1917年開始試點的。
所以究竟行不行還是要看試點的結果。而不能先入為主或想當然:我讀了八年臨床醫學專業,憑什么一個非醫學專業的也可以當醫學博士?
未來的優秀人才必須是多學科人才。學醫的也不能一直鉆在醫學這一狹小的領域里。要不然豈不是可以認定魯迅先生一個醫學生永遠不應該當作家?
看一看招生簡章,我們知道,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入學的,而是“思想成熟、情懷高尚、多科背景、成績優異”。這本身挑選的人才就是高智商加上高人文素養的,絕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入選的。
不能因為出現了一個品行有差的學生,就否定了這一次醫學培養改革試驗。
實際上,通過4+4成了醫學博士后,還必須有3年的規培學習。這樣下來,實際上是有7年時間在當實習醫生的,和讀了八年臨床醫學專業的醫生相比,能差到哪兒去?
所以,這仍然是肖某的問題,或者醫院規培程序的問題。看到有人講,可以動用關系不按規培計劃進入科室論訓。
要優化的是醫院內部的規培制度,而不是因噎廢食要取消整個醫生培養計劃。
一個優秀本科生,在醫院一線實習了七年的正式醫生,普通人就醫有什么不放心的?普通人應該關注的是自己有沒有公平的機會到好醫院就醫才對。應該問一問的是,多少人有機會可以到中日友好醫院就醫?
所以這就要說到肖某的問題了。
我覺得醫院的通報是對的,加強行業作風建設。
這其實就是醫德醫風問題。我們看到的是,肖飛對董醫生的特殊關照。本來董醫生應該去脊柱外科輪轉的,但是肖飛讓董醫生在胸外科多留了一個月。
顯然這打亂了正常的實習醫生的規培計劃,是不對的。所以醫院還是要嚴格執行實習醫生的規培計劃的,如果要多留一個月,應該是不合格才這樣做。持續不合格,應該延長規培時間。比如本來三年時間,如果一直不合格,可能需要四年的規培實習。
所以要改進的是規培實習制度,不能讓權力干擾這一規培實習制度的正常運行。
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優秀醫生本身是醫療體系的稀缺人力資源。培養多學科的優秀醫生很有必要,我們需要的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科學臨床知識和經驗,也更應該懂得關心、體諒、理解和愛護病人。
醫生也是人。對于感情問題,還是應該在私下解決,不要把感情問題帶到工作場合,不要干擾醫生的培養工作,更不能干擾正常的治病救人工作。
應該離婚的就趕緊離婚。不愛了,就是不愛了,勉強是沒有幸福的。在愛情里,在感情世界里,永遠不應該后悔的是轟轟烈烈的愛,如何癡情,如何深情都沒有問題。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會幸福,工作也會更加安心,更有成就感。
(木田之光寫于2025年4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