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琿的客廳 生死場中的個人意識進化·
青少年咨詢案例中最常見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不上學。
在很多咨詢室里,我們常會看到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做咨詢,有的是高三不上學的,有的是高二不上學的,有的是初二不上學的,甚至有的是小學五年級不上學的;有的在家里待了一周,有的在家里待了一個月,有的在家里待了半年,有的在家里待了整整一年,還有的大學畢業(yè)或讀研究生期間中斷學業(yè)后在家閑了三年,甚至還有一些從世界著名大學中斷學業(yè)的,包括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的在校生。
不上學的現(xiàn)象不僅在中國常有發(fā)生,在其他國家也常見。
在亞洲家庭治療的大會上,來自亞洲各個國家的咨詢師都會分享學生不上學的個案,這已經(jīng)成為近些年來咨詢領域最常見的個案類型,也是我們在專業(yè)領域里探討非常多的一個問題。
陳佳,女,38歲,公務員,已婚,丈夫在國企上班,他們育有一個14歲的兒子。陳佳在孩子出生80天后就結束產假上班了,并請來孩子的外婆幫忙照看孩子。陳佳下班以后也會照看孩子,老公跟他們不在同一個城市,平均3~4天回家一次。孩子上小學之后,外婆就回自己的住處生活,但每天會到陳佳家里做兩頓飯。直到孩子上小學四年級,陳佳才開始自己獨立照顧孩子。
陳佳說,孩子上小學六年級后對老師非常不滿,因為作業(yè)太多而不想去上學。陳佳做了各種努力,老公也專門回家多待了幾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可是孩子仍然不想去上學。
陳佳帶孩子參加過一個冬令營,希望能夠改善孩子的心情,后來也在朋友的推薦下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過,想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孩子去了兩次醫(yī)院,醫(yī)生說沒有什么特別的問題,之后孩子斷斷續(xù)續(xù)地去上學。
陳佳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跟老公的關系影響了孩子,因為自己與老公不在同一個城市,關系疏離,她認為自己需要調整夫妻關系,因此倆人做了很多努力。孩子在9月份開學上初中之后,成績還是不錯的,很有積極性,但是到了初二,孩子因為成績不錯被調到了重點班后,班級排名有所變化。
這個排名讓孩子有非常大的壓力,他感覺沒人跟自己交朋友,孩子經(jīng)常回到原來的班級找同學玩。跳到重點班的半個學期后,孩子就不想去上學了,表面原因是老師批評他沒有完成作業(yè)。孩子答應初三開學就去上學,結果到了11月底,孩子還是拒絕上學,而且不再跟父母溝通了。
陳佳學了心理學,也考了心理咨詢師證,她想從改善夫妻關系入手。經(jīng)過一番改善,二人關系變得好一些了。孩子提出要養(yǎng)貓,陳佳和老公不同意,因為養(yǎng)貓會分散注意力,家里也會變得臟亂,為此孩子對父母有很大意見。孩子認為父母答應要給自己一些支持,可是并沒有做到,就不再跟父母講話了。
陳佳跟老公非常焦慮,為了調整孩子的狀態(tài),自己已經(jīng)花了很多時間接受咨詢,咨詢師給出的建議是調整夫妻關系來幫助孩子,夫妻關系是調整了,可是孩子沒有改變,還是一直待在家里不上學。
通過陳佳的個案,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學校和家長對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這給孩子帶來了壓力。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孩子原來在普通班學習是不錯的,老師和家長覺得兒子學習狀態(tài)好應該去重點班。
當然,有些學生去了重點班便如虎添翼,會有更強的學習動力,但是各個班的優(yōu)等生到了重點班后會被重新排序,大部分學生甚至不再名列前茅了,對于那些把名次看得很重的學生來說,名次的下降所帶來的落差是難以承受的。
排名變差后,孩子開始拒絕上學,激發(fā)點是他沒有完成作業(yè),老師批評了他。
如果從咨詢的角度來看,孩子從普通班到重點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需要老師和家長給予支持和理解,需要一段時間的小心呵護。
重點班的競爭非常殘酷,老師面臨著分數(shù)的壓力和學校領導的嚴格要求,所以重點班的老師會不自覺地對學生施加更多的壓力,相對會缺少對學生的支持。
01
青少年為什么會厭學
(1)學校生存壓力大
學校的生存壓力太大,尤其大城市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以前,人們覺得上個大學就很好了,現(xiàn)在整個中國上大學的人很多,要上一個好大學的壓力陡然增加了。
中國很多有經(jīng)濟實力的家庭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大部分是為了避開高考的壓力。
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給人們帶來了過重的期待和壓力,當然出國學習也有另外的壓力。青少年時期離開自己的家庭,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生存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巨大的,這些是很多家長難以體會的。可惜,家長很少在這些方面給孩子支持和鼓勵。
(2)缺乏社交技能
陳佳的孩子到了重點班之后沒有新朋友,他感到有壓力,難以在短時間內與新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
雖然他還可以回到以前班里和其他同學交往,但是大家知道他進了重點班之后,可能對他嫉妒、羨慕、疏離,這使得他在新圈子里沒有機會發(fā)展更好的關系,而原來的關系也難以維持。
(3)在家里充當陪伴者角色
陳佳的孩子不上學的第三個原因是父母聚少離多,這是我們在家庭咨詢里常常探索的一個角度。
40多年來,社會的離婚率飛速上升,尤其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離婚率比以前上升了幾倍甚至十幾倍,很多家庭面臨著解體,不單孩子會擔心父母是否會離婚,父母自己也對婚姻存有很多焦慮。
孩子不上學的一個可能原因是他們要留在家里陪伴父母。
有的是父母聚少離多,有的是喪偶式操持家務,在這些情況下,青春期的孩子會充當起陪伴者的角色。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夫妻之間經(jīng)常有沖突,孩子會留在家里充當調解人的角色,時間久了,孩子的焦點會更多地放在家里而不是學校。
(4)派遣
有的家庭可能會派遣老大承擔家族的事業(yè)、學業(yè)等;而有的家庭在無意識中會派遣孩子享受生活。
有個年輕人25歲碩士畢業(yè)后就回家了,雖然做過幾個短期工作,但最后都因不合適而辭職,他想回家準備繼續(xù)學習,但是也沒有學出什么名堂來,最后一直跟著父母生活,每天就是上網(wǎng)、買東西,偶爾參加英語、會計、法律等方面的學習班。
父母帶著這個年輕人見咨詢師的時候,他已經(jīng)38歲了。
60多歲的父母不理解為什么孩子這十幾年來天天待在家里。經(jīng)過家庭咨詢,咨詢師發(fā)現(xiàn)這對父母年輕的時候吃了很多苦,后來經(jīng)過努力掙了錢,但是他們自己從來沒有享受過生活,無意識里特別希望孩子不要過受窮受累的生活,所以他們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條件。
我對這位母親說:“我聽你講這些事的時候,就想問你,他的生活條件這么好,為什么還要努力學習呢?未來的生活你都給他安排好了,他根本不需要努力學習呀。”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親聽到我這么說的時候,瞪大眼睛,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她說:“劉老師,難道我給他準備好一切,是我做錯了嗎?難道我要告訴他,我們家里沒房子、沒錢嗎?”
有很多父母不能接受這樣的解釋,他們會覺得:“為什么孩子不上學是我們的錯?”“為什么孩子不去工作是我們的錯?”“我們天天嘮叨他,希望他能夠出去上學、工作,孩子都聽得煩了,可還是不愿意出去,我們又不能趕孩子走啊?”
實際上,父母沒有意識到38歲的孩子還待在家里一定是因為有人養(yǎng)活他,有人為他支付生活花銷,否則他是一定要出去找工作才能夠謀生的。
我想說的是,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來自于父母的,父母其實對孩子有派遣,期待他能夠享受生活。
有一對夫妻在做咨詢的時候問:“我實在不明白孩子有吃有喝,想去哪里旅游,我們就帶他去哪里,想要什么名牌,我們就給他買,想換電腦就換,他為什么不能夠好好考試?”
有的母親說:“我已經(jīng)跟孩子說了,‘你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的擔憂,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你結婚的房子,媽媽也給你買了;你想出國讀研究生,媽媽也會給你資助。可是,為什么你就是不能好好學習?’”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一刻會想到世界首富和名人,比如沃倫·巴菲特。他把自己99%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這是為什么?其實當你的家庭條件已經(jīng)完全可以讓孩子衣食無憂的時候,孩子是沒有上學的動力的,這是很自然會發(fā)生的一件事情。
我在咨詢里遇到過這樣的家庭,他們會說:“劉老師,我明白了,孩子在13~14歲開始厭學,我要換個策略來激勵他。比如,我告訴他,我只能養(yǎng)他到20歲,他上了大學就要開始自己謀生了。”這是一種思路。如果孩子提出疑問說:“你們存了那么多錢,難道不是給我的嗎?”父母針對孩子的疑問可以回答:“我們的確存了一些錢,可是那是我們自己養(yǎng)老用的,你之后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打拼。”
在咨詢室里,當父母很嚴肅地反復這樣說的時候,我就注意到孩子變得嚴肅起來,開始緊張了。當學習關系到他的未來時,他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02
與有青少年的家庭工作的要點
我想提醒大家在針對有青少年的家庭進行工作的時候,有一個要點就是不要以孩子為焦點,視野要更廣一些。
父母來到咨詢室里說的每句話都是我的孩子怎么樣了,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父母,他們經(jīng)濟條件更好,對未來抱有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時候人們的焦慮常常就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他們希望孩子未來可以更好,希望孩子更努力。整個社會都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這使得孩子沒有空間去緩解自己的焦慮,沒有辦法發(fā)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常陷入糾結的狀態(tài),這對孩子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我們與這樣的家庭工作的話,要記得按比例劃分談話的內容,比如咨詢里60%的時間用來談孩子的問題,40%的時間用來談論父母自己的問題。
在談孩子問題的60%的時間里,也許60%的時間是談跟學習有關的話題,但一定要留出40%的時間關注孩子的生活、人際交往、業(yè)余愛好、對未來的思考等方面。
當我們的眼光擴展得更廣闊時,本身就是在減輕焦慮。
帶著家庭成員用這樣的視角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后,我們再請他們重新思考現(xiàn)在的狀況,他們就會有一些不同的認識和情感體驗,也會因此發(fā)生一些變化。
作者:劉丹,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開森心理(kaisenxinli),已獲授權。
心活法 @生命故事分享會第十場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