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網援引路透社報道,近日,世界第二大粗鋼生產國印度宣布對部分進口鋼鐵產品征收12%的臨時關稅,以遏制來自中國的廉價進口。報道指出,此舉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4月對各國征收廣泛關稅、開啟與中國的貿易戰以來,印度進行的首次重大貿易政策轉變。據報道,印度財政部當地時間4月21日在一份官方命令中表示,該關稅即日起生效,有效期為200天,“除非提前被撤銷、取代或是修訂”。
莫迪(資料圖)
印度鋼鐵部長庫馬拉斯瓦米聲稱,這一決定主要是為了“保護”印度鋼鐵制造商,使他們免受進口激增帶來的“不利影響”,并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印方聲稱,這一決定是在貿易救濟總局,在進行詳盡調查后做出的決定。雖然他們并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但這次關稅措施的主要目標,顯然是中國。數據顯示,在最新的一個財年,印度已經再一次成為了成品鋼凈進口國,進口量達到了950萬噸,是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向來鼓吹“印度制造”的莫迪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這種局面。
印度為啥加稅,原因簡單:美國給好處了。印度總理莫迪跟美國眉來眼去,特朗普之前喊“對等關稅”,嚇得印度趕緊表態,要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換取美國別對自己下狠手。不久前萬斯訪印,直接挑明:印度得跟美國一起,在經濟上壓中國。印度加的稅不高,只有12%,而且是臨時的。莫迪也知道,中國市場對印度太重要了。2024年,中印貿易額1300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快1000億美元。印度賣給中國的比買的多,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真把中國惹毛了,印度自己也得吃虧。
2024年9月,由中國五礦旗下中冶賽迪承建的印度塔塔鋼廠2號高爐投產,這座年產437萬噸鐵水的全球最大高爐,既是中國冶金技術的巔峰展示,也是中印關系復雜性的縮影。而這在網友之間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人甚至高呼,中國正在“為競爭對手鍛造利器”?
現在看,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中美關稅戰爆發以來,印度多次表態要對中國采取行動,但是這次對鋼鐵加征關稅,則被視為首次對華采取行動。
莫迪(資料圖)
中企幫印度建超級高爐本是雙贏,結果被當成“墊腳石”。這種“技術換市場”的模式風險巨大——印度曾多次用政策調整、強制收購等手段“坑”外資,這次加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咱得學聰明點:“核心技術攥手里,非核心合作看利益”。莫迪這波“關稅游戲”,說白了就是“窮折騰”——既得罪中國,又解決不了自身技術短板。中國鋼鐵產業有全球80%的市場份額,還怕你印度這點“小伎倆”?
可印度要是丟了中國的技術支持和原材料供應,那可不是交12%關稅能補回來的窟窿。這就好比為了省停車費把車砸了,回頭發現修車錢夠交十年停車費。說到底,莫迪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機會主義——既想蹭中國的發展快車,又想抱美國大腿撈好處。可國際政治不是自助餐廳,不能魚肉熊掌兼得。中國早就把底線畫得清清楚楚,印度要是鐵了心當美國的馬前卒,遲早要吞下自釀的苦果。畢竟,當煉鋼爐里的火苗開始搖曳,最先燙傷的還是玩火的人。
印度鋼鐵(資料圖)
“印度不是美國的棋子,更不該成為國際博弈的炮灰。”這似乎才是印度人民內心真實的聲音。莫迪政府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但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對華征稅、對美示好,看似雙保險,實則兩頭為難。事實上,印度想要實現經濟騰飛,光靠打壓中國并不現實。歷史多次證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在開放中吸收別國經驗,才能真正實現質的飛躍。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早已成為全球學習的范本。印度如果能放下偏見,積極借鑒中國的發展思路,未來未必沒有趕超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