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16日報道,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官網消息報道稱,美國一支B-1B“槍騎兵”轟炸機編隊已經抵達日本三澤空軍基地。消息顯示,美空軍數架B-1B“槍騎兵”轟炸機于4月15日從得克薩斯州戴斯空軍基地飛抵日本三澤基地,以支援太平洋空軍與盟友、伙伴和聯合部隊舉行的一系列演習,執行戰略威懾任務,加強“印太地區”的穩定。近年來,美國多次派遣B-1B轟炸機前往東北亞參加演習或執行威懾任務,但很少在日本或韓國降落,因此此次部署引發外界關注。
特朗普(資料圖)
B-1B作為美軍的高速、長距、低空突防的重型轟炸平臺,高達34噸的彈藥掛載能力是美軍戰略重心的一個象征,該轟炸機出現在哪,就意味著哪片地區接下來將成為美軍的重點部署方向。特別是日本的配合,讓可能到來的臺海沖突中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在2024年美日就開啟了“利刃2024”聯合演習,模擬指揮了臺海沖突爆發后的美日聯軍和解放軍作戰;同年日本更是承認允許美軍戰略平臺的日常部署,也就說日本允許美軍在自己本土部署大量的轟炸機。
2025年4月,中國科研團隊在西北某試驗場成功試爆了一枚僅重2公斤的“非核氫彈”,這一突破性技術不僅挑戰了傳統爆炸物的物理極限,更以“非核”特性模糊了常規武器與核武器的界限,成為全球軍事與能源領域的焦點。根據試驗數據,此次引爆的“氫基爆炸物”僅重2公斤,卻釋放出相當于30公斤TNT炸藥的能量,威力提升15倍。爆炸產生的火球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持續時間長達2秒,遠超傳統炸藥的瞬時沖擊效應。
美國核動力超級航母(資料圖)
美俄這次反應快得反常。美國媒體當天就發文,酸溜溜地說中國搞出了"窮人的核武器",還翻出自家倉庫里的"炸彈之母"GBU-43作對比。要我說這對比實在不咋地,人家GBU-43重達10噸得用運輸機投擲,咱們這新玩具才2公斤重,無人機都能掛好幾枚。俄羅斯軍事專家卡申更逗,一邊夸這是"東方智慧",一邊偷偷給自家軍工企業打電話——聽說他們連夜翻出蘇聯時期氫彈圖紙,想搞明白中國人咋用土辦法玩出高科技。
美媒披露的中國年產150噸氫化鎂生產線,揭開了技術突破的底層邏輯。通過獨創的"一鍋法"工藝,生產成本較實驗室階段下降90%,使得這種曾被視為"實驗室珍品"的材料具備了武器級量產條件。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氫化鎂的民用屬性使其規避了國際軍控條約限制,中國可借此在常規武器領域構建"類核威懾"能力——正如2025年臺海局勢分析所示,裝載該戰斗部的遠程火箭炮系統,其單發毀傷效能已超越傳統鉆地彈。
戰斗機(資料圖)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這枚所謂的“非核氫彈”由中船重工某所開發,該單位主要負責水下武器的研發。“非核氫彈”的主要爆炸材料是一種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氫化鎂。在實驗中,裝藥2千克的“非核氫彈”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產生了1000℃的高溫,且高溫的持續時間超過兩秒,是同等 TNT 爆炸的 15 倍。然而在傳播過程中,部分沒有常識的自媒體直接將“高溫持續時間是TNT的15倍”給篡改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
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在俄衛星通訊社上撰稿稱,這是一種普通的非核、非化學武器,但其重量更輕,威力更為巨大。他表示,雖然根據現有的報道,還不足以說明這種新型彈藥的爆炸威力有多大,但可以判斷,它比相同尺寸和重量的傳統云爆彈,殺傷力要高20-30%。俄專家稱,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云爆彈,這種武器主要是用高溫和高壓沖擊波殺傷目標,這些目標主要是沒有可靠掩體的補兵,以及戰壕內、房屋和地下室中的有生兵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