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8日訊(記者 沈嬌嬌)“陸家嘴金融沙龍”第九期于近日在上海浦東陸家嘴圓滿舉辦。嘉賓圍繞“S基金賦能股權投資新生態”這一主題,展開深度研討與交流。孚騰資本總經理費飛在會上分享了對S基金的行業洞察及實踐經驗,提出S基金作為私募股權市場重要的流動性工具,正通過創新交易模式破解退出難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動能。
S基金破解退出難題 流動性助力生態優化
費飛首先指出,S基金作為特殊母基金,通過受讓LP份額、底層資產包及基金接續重組三類交易模式實現私募基金份額的市場化流轉。當前人民幣基金正面臨集中退出壓力,疊加IPO渠道收窄,投資人對于DPI(投入資本分紅率)提出更高的要求,S基金成為解決私募股權市場流動性難題的重要工具。
他認為,與傳統私募基金相比,S基金具備四大核心優勢。
一是降低投資風險,S基金進入市場是基于已確定的底層資產組合,避免傳統私募“盲池”投資的不確定性;
二是縮短回款周期,根據市場的統計數據,S基金平均回款DPI到1大概是6-7年左右,而PE基金大概在7-8年左右,母基金在11年左右。上海引領接力S基金運行兩年半已實現十余次分配;
三是即時賬面浮盈,國內S份額交易多以6-7折折價轉讓,投資當年即可實現15%-20%浮盈,契合地方國資及上市公司短期財務優化需求;
四是收益穩健性突出,標的資產透明化疊加價格談判空間,兼顧風險控制與超額收益可能。
在費飛看來,在股權投資生態中,S基金扮演 “雙向賦能” 角色:一方面為LP 提供靈活退出渠道,緩解地方引導基金再投資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接續重組等方式,幫助科創企業擺脫短期退出壓力,獲得長期資本支持,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以后,國內S基金市場的交易數量和交易規模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盡管 2023年受IPO環境波動影響,但其作為退出補充渠道的價值愈發凸顯。
政策紅利與挑戰并存 三大案例彰顯S基金多元價值實踐
談及行業發展,費飛認為當前S基金處于政策紅利期,國辦1號文(《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及上海、北京等地推出份額轉讓試點政策為S交易提供了制度支撐,為市場注入了信心。然而,國內S基金仍面臨估值分歧、國資審批流程復雜、GP主導能力待提升等挑戰。他特別指出,2019年后本土機構加速入局,目前活躍管理人近30家,交易集中于5-8年期基金,2015-2016年設立的基金成為交易主力。
此外,費飛介紹了上海引領接力S基金的相關情況。該基金是上海國投和浦東新區政府共同合作的上海第一只國資背景的S基金,目前已投資了十多個標的。他結合實操經驗,對其中三個典型案例進行了分享。
第一個案例是2023年受讓某頭部醫療基金實繳份額,聚焦IVD、CRO領域,依托NAV 折扣定價,伴隨百利天恒等項目的上市,實現了優質資產接力增值。
第二個案例是以1塊錢成本承接某國資半導體裝備材料基金的未實繳份額,助力解決出資缺口,并落地蘇州珂瑪、華海誠科等半導體材料項目,其中部分項目已實現上市,DPI表現優異。
第三個案例是作為LP出資95%,與GP合作設立了7250萬元集成電路產業接續基金,幫助原GP旗下三大頭部項目獲得資金支持。通過持續賦能,基金底層項目目前發展良好。
這些案例印證了S基金的多元價值,既可為市場化主體提供流動性解決方案,也能助力國資體系盤活存量資產,同時為硬科技領域項目創造長期培育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