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著名舞蹈藝術家王亞彬做客南師-譯林藝文講壇,帶來主題為“舞劇創作與文學作品改編——舞劇《青衣》創作談”的講座。作為藝文講壇邀請的首位藝術家,王亞彬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分享。
藝文講壇是南京師范大學和譯林出版社深度合作共同主辦的系列文學藝術講座。講壇計劃每年邀請10位國內外重量級作家、詩人、藝術家和學者來南京師范大學做演講。自2023年5月創辦以來,畢飛宇、格非、徐則成、馬伯庸、蘇童、阿來、西川等著名作家和學者先后受邀登壇開講。
對于王亞彬,很多人是從熱門影視作品中認識了她。她是電視劇《鄉村愛情》里純樸稚氣清新脫俗的王小蒙,參演康洪雷導演的電視劇《推拿》并飾演金嫣,擔任張藝謀導演電影《十面埋伏》的編舞。她更是享譽世界的舞蹈家、編導,曾5次登上春晚舞臺,斬獲所有國家級舞蹈賽事金獎,演出足跡遍布世界,是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美國舞蹈節、瑞士羅塞恩劇院首位受邀委約的中國編舞,被譽為亞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
多年來,她與國內外近200位一線藝術家深度合作,創作了18部舞劇作品。其創作理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底,融合跨文化藝術元素,運用現代手法創新編排,涵蓋中國古典舞、當代舞、芭蕾舞等多種舞種,以及話劇、音樂劇、京劇等多劇種。
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王亞彬將畢飛宇的中篇小說代表作《青衣》改編成舞劇,成就了一段藝術佳話,至今該劇已演出150場。
在講座中,王亞彬回顧了自己的藝術生涯。9歲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習,達成職業舞者的心愿后,渴望在舞臺上表達所思所想,于是本科畢業后,逐漸向編舞和導演領域拓展。她認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成長需要不同的作品來標識,每個階段能遇到想要表達和塑造的角色,對創作者而言至關重要。2009年,她集結國內外創作者,開啟了舞劇作品的創作之路,至今已有16年。舞劇《青衣》是她創作歷程中最難忘的一部作品。
2012年,王亞彬受康洪雷邀請,加入電視劇《推拿》劇組,飾演金嫣一角。拍攝間隙,她重讀了小說《青衣》,還閱讀了畢飛宇的其他作品。大學時期,作為文學愛好者的她就曾讀過刊載于《花城》雜志的《青衣》。再次重讀,她覺得這部小說仿佛是為自己量身創作的。小說探討了“生命該如何寄托”的問題,女主角筱燕秋作為職業文藝工作者,與她有著相似的經歷,小說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刻畫,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萌生了通過舞劇形式演繹這部作品的想法。
改編過程耗時近兩年,她隨身攜帶收錄《青衣》的小說合集,深入體悟角色精髓,并做了大量筆記。“舞劇是通過肢體表演的獨特藝術形式,具有抽象性和強烈的抒情性,沒有任何語言的表達。這需要將小說的豐富內涵,以精簡清晰的形式,在短短幾小時內呈現。”
在與主創團隊反復溝通后,梳理出三條敘事線索:第一條線聚焦筱燕秋的藝術家身份,展現她清高、孤冷、敏感、炙熱又極度克制與張揚的矛盾性格。為了舞臺上永遠的嫦娥形象,她甘愿舍棄人間煙火,極具悲情色彩,王亞彬希望將這種悲劇意識貫穿于舞劇故事中;第二條線展現日常生活,采用具有當代性的肢體語匯;第三條線呈現潛意識和超現實的部分,借助多媒體手法,將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具象化地展現。三條線索相互交織,推動劇情發展。
為了呈現筱燕秋一生的長度與濃度,劇中每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和反復嘗試。“舞劇《青衣》的排演是一次國際化創作。”王亞彬說,舞臺視覺方面,法國的多媒體設計與燈光設計、英國的服裝設計與舞美設計,搭配本土及波蘭的作曲,多國部隊協同合作,共同打造了這部藝術精品。
為了深度還原人物關系,舞劇還對小說人物進行了再塑造。例如,筱燕秋丈夫面瓜的形象在原著中并不突出,舞劇版卻將他作為重要角色,為其設計了多段獨舞和與筱燕秋的雙人舞。“他對筱燕秋炙熱而樸實的愛,未得到回應時產生的失落、不甘與憤怒,希望通過舞蹈表現這種復雜的情感。”
該劇從大幕拉開到演出結束,85分鐘一氣呵成,宛如一場流動的電影。2015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后,即開啟20場世界巡演,這對王亞彬來說是一段終生難忘的經歷,“那種感覺就像把一件衣服扔進了水桶里,當這件衣服完全被浸濕的時候,你把它拎出來,衣服非常的重”,這種投入和沉浸讓她過足了癮。
畢飛宇的評價是:“她是東方大地上瑰麗的、獨具魅力的魂。王亞彬抓住了她,并讓她成為王亞彬自己。”
十年來,舞劇《青衣》已巡演150場,多次走出國門,在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匹茲堡國際首演藝術節等受邀演出,收獲好評。王亞彬記得,在巴黎演出后,有觀眾向她請教手勢的含義,王亞彬現場進行了解釋。“兼具民族性和當代性的方式創作,能夠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進行很好的溝通。”2016年在以色列國家歌劇院演出時,有女記者采訪王亞彬,探討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盡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大家對這部中國故事都能產生理解與共鳴。”
“我不知道《青衣》能不能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舞劇《青衣》一定會在中國舞蹈史上留下。”講座現場,畢飛宇對舞劇《青衣》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在舞劇改編中,將文字語言翻譯成肢體語言是他最為關注的部分。以小說中筱燕秋30歲生日這一情節為例,畢飛宇在小說中刻畫了筱燕秋女人、妻子、演員、命運倒霉蛋四重身份交織的復雜情緒,這一情節在電視劇中完全按照小說中的描述拍攝。在舞劇中,王亞彬巧妙地摒棄了與舞劇舞臺不兼容的水袖、抹布等元素,運用留白和肢體動作,完美地展現了四重生命合一的過程,這種改編超出了文字帶來的感受。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