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一年的精心籌備,4月25日這一天,承載著多方期望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云南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
原來,這所科技小院由拼多多支持,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聯合建設而成。
數商興農科技小院身上背負著很多第一次嘗試,它是全國第一個聚焦“數字商業+新農人培養”的科技小院,也是拼多多近期推出的“千億扶持”計劃在支持科技小院發展方面收獲的首個成果。
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揭牌儀式在云南大理古生村舉行。劉長白丨攝
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構建起“黨政產學研用”六位一體的實踐育人平臺。在農業生產服務過程中,科技小院密切關注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交流研討與協作,積極探尋解決方案。其致力于憑借“學研商”協同創新模式,培育高質量的興農人才。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科技小院已成功落地1個養分智慧管控平臺項目,助力開展7個農業高質量科研課題并協助20多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實現“觸網”銷售,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同時,它還是“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重要活動基地與根據地,在促進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項目揭牌儀式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指出,拼多多作為支持科技小院發展的社會商業力量,正推動科技小院的工作重心從農業生產端向銷售端延伸。其目標在于幫助小院的優質農產品打開一條成熟的銷售渠道。
在張福鎖眼中,與其他全國眾多科技小院相比,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具有獨特性。它契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的目標,能夠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在推動農業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拼多多在最初成立時便是依靠農產品起家,在其近期推出的“千億扶持”計劃中,也是特別落地了首批助商惠農的舉措。其中,“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正式啟動,依托平臺的數字化優勢,聚焦地方特色資源,通過挖掘鄉土產品潛力、強化地域特色屬性、擴大產業規模,推動農產品上行。從而做到立足“土”,體現“特”,做大“產”。
在農業科研方面,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將持續支持科技小院建設。后續,該計劃將圍繞農業科研創新、技術成果推廣等方向發力,致力于培育兼具科研能力、技術推廣經驗及互聯網營銷技能的復合型“興農人才”。
智慧管控為先,打造“農業版12306”
大理白族自治州作為云南省重要的農業產區,孕育了祥云臍橙、賓川柑橘、彌渡葡萄、劍川蘋果、漾濞核桃等特色農產品。由于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當地農業生產需要將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首位。
科技小院師生在古生片區開展調研時發現,這里的旱作農田主要種植鮮食玉米、萵筍和馬鈴薯等作物,生產經營主體以小農戶為主。然而,當前的生產過程存在施肥量失衡、田間管理粗放、施肥方案缺乏科學規劃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信息化與標準化程度也都偏低。這些因素導致雨季期間旱地養分流失嚴重,對洱海水質保護造成了潛在威脅。
為破解這些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難題,在拼多多的支持下,數商興農科技小院聯合地方政府、企業及農戶,構建了一套“實名制購肥、定點配送、精準施肥、全程監管”一體化的養分智慧管控體系。這個體系依托數字化技術,幫助引導農戶科學施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截至目前,這套管控體系已在古生片區南莊啟動試點,覆蓋面積達100畝,涉及40余個田塊、20余戶農戶。
在揭牌儀式現場,科技小院學生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養分智慧管控體系的運作模式。數字化平臺可實時呈現農戶地塊位置、種植作物、施肥時間、年施肥量、土地營養吸收情況等信息。當農戶完成線上購肥訂單后,系統將自動匹配就近儲肥站點,將肥料配送上門服務。
科技小院學生向與會嘉賓演示養分智慧管控體系運行模式。劉長白丨攝
50歲的農戶李沖,一直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熱情和魄力。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南莊推廣鮮食玉米種植技術時,他也是沖在前面率先響應,積極采納科技小院師生的建議,將家中幾十畝耕地改用綠色有機肥。
如今,他又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早用上養分智慧管控體系。談及使用體驗,他表示:“以前我們施肥都是憑經驗,多了擔心燒苗,少了擔心產量不行。現在有了這個平臺,下單很方便,30分鐘就能送貨上門,非常省心。”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金可默介紹稱,這套體系操作便捷,就像“農業版12306”。通過數字化手段,系統能夠精準識別農戶地塊作物需求與土壤養分狀況,據此制定并實施精準施肥方案。該體系通過科學調控施肥量,可顯著降低農田養分流失,預計試點區域排入洱海的氮磷量將減少超30%,對遏制農業面源污染、緩解洱海生態壓力具有積極作用。
從“種得好”到“賺得多”少不了農業復合型人才
實際上,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并不僅僅是讓作物“種得好”,農民還要“賺得多”,生態才能“保得住”。這就需要讓當地農業“接上網”,把產品通過網絡賣到更大的市場。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農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支持。
2024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拼多多聯合推出“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雙方以“數商興農科技小院”為依托,打造農業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人才,楊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習工作的三年時間,顛覆了楊靜的人生規劃。
初入小院時,性格內向的楊靜承擔起入戶調研當地種植情況的任務。面對農戶的陌生與防備,她在逐戶走訪中屢遭拒絕,甚至被直接請出家門。彼時的楊靜一度困惑,明明是幫助農戶增產增效的好事,為何會引發如此強烈的抵觸情緒。
隨著與農戶接觸變多、關系熟絡,楊靜逐漸理解其中緣由——對于新技術、新方法,農戶往往需要看到切實的收益轉化,才會真正建立信任并配合。同時,這段經歷也讓她堅定了工作方向,農業技術推廣不僅要實現農田增產,更要切實幫助農戶增加收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完成學業后,楊靜主動放棄了云南一地級市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機會,選擇重返古生村創業。她以數商興農科技小院為陣地,積極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與優化升級工作。隨著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成為“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主要活動基地,楊靜的工作經歷為協作網的拓展提供了豐富的樣本。
2023年9月,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拼多多支持舉辦了一場特別直播節目。楊靜精心篩選了來自9個科技小院的22款特色農產品進入直播間,銷量表現超出預期。其中,四川峨邊筍用竹科技小院的冷筍上線后迅速售罄,廣西北海海岸帶生態農業科技小院的蝦干經過兩次補貨仍供不應求。楊靜認為,拼多多為當地的農產品提供了一條銷售渠道。“科技小院的農產品質量都很好,以前苦于沒有成熟的銷路,現在有了拼多多支持,不僅打開了銷路,更提升了品牌效益。”她說。
通過參與直播銷售,楊靜直觀感受到來自電商平臺強大的市場需求,并決定在拼多多等線上渠道開設店鋪。到目前,她已經在網店完成了超100個SKU的上線工作,產品來自全國20余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在后續完善好產品矩陣和物流合作后,店鋪就可以正式營業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學生到科技小院工作者,再轉型為創業者,楊靜的職業發展發生了三次重要轉變。談及當下的工作狀態,她表示:“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思維眼界都在拓寬,看到農戶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賣到更遠的地方很高興。”
數據顯示,自2009年創立至今,科技小院已在全國范圍內建成超過1800個,覆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指出,若將每個科技小院比作星星之火,數商興農科技小院便成為形成燎原之勢的關鍵助力。
侯凱笛進一步表示,依托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平臺將持續拓展支持范圍,覆蓋更多的好產品、好商家、好技術,致力于構建多方共贏的產業生態,讓農戶、消費者、商戶都能共享產業鏈增值帶來的紅利。
隨著數字經濟與現代農業融合,在拼多多的資源支持與平臺賦能下,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正搭建起連接田間地頭與廣闊市場的橋梁。從精準施肥的智慧管控體系,到農產品上行的電商新通路;從復合型農業人才的培育,到產業鏈價值的挖掘,這座小院不僅承載著科技興農的實踐探索,更寄托著鄉村振興的時代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